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时大西洋上的潜艇战

二战时大西洋上的潜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派出大量潜艇,在大西洋上伏击向英国运输物资的商船。

为保护这条生死攸关的海上补给线,英美海军联手组建护航编队。

双方围绕破交与反破交展开激战。

最终,德军战败。

这场胜利的意义在于,不仅使得英国的抵抗得以继续,还为盟军之后封锁德国及登陆非洲和欧洲扫清了海上障碍。

德国潜艇开战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全面战争爆发。

英国随后对德宣战。

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向希特勒提出建议: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一切往来的英国船只。

不过,希特勒否决了他的这一提议。

倒不是说希特勒有多仁慈,或者是因为3年前德国在《伦敦潜艇协议》上签过字,而是因为希特勒认为国内那几艘区区几百吨的潜艇在他的战略中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

二战初期,德国海军的潜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只能用寒碜来形容,当时能打仗的潜艇总共只有46艘,其中,22艘500吨的可用于大西洋作战,剩余的24艘250吨左右的都只能在近海逡巡。

除了数量不足,德国潜艇当时还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需要远距离航行。

从德国的汉堡、威廉港和科尔基地出发,穿过北海,到达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要近千公里。

即使以500吨吨位的潜艇来参与,也无法保证在大西洋长期执行巡航任务。

尽管实力有限且不被重视,邓尼茨和手下还是发动袭击了。

他们依靠各艇单干,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里平均每天击沉盟军1.3艘舰船。

不过,真正引起希特勒注意的,还是他们远距离袭击曾经是德国海军噩梦的英国军港斯卡帕湾。

1939年10月中旬,德军“u-47”号潜艇在艇长普莱恩少校的带领下,潜入英国军港斯卡帕湾,击沉皇家海军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德国母港。

一战时,德国潜艇曾经两次出击斯卡帕军港均以失败告终。

德国战败后,德国海军的军舰全部被囚在港内,后又一道自沉。

所以,击沉“皇家橡树”号这一事件对德国海军来说意义非凡。

这次袭击让希特勒初步认识到了潜艇的重要作用。

他随后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德国国内的潜艇造船厂由3个发展到16个,制造速度由每月4艘增加到20-25艘。

同时,他同意了邓尼茨的“无限制潜艇战”建议,让邓尼茨放手去干。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就是通过潜艇在海上打击和消灭盟国商船队,打垮盟国经济进而使对方屈服。

这也一直是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最向往的海战方式。

希特勒的大力支持,让邓尼茨距离理想又近了一步。

而且他认为,随着陆上战事的进展,制约潜艇作战的距离问题很快就不再是问题。

1940年上半年,德国陆军先后占领荷兰、比利时、挪威和法国。

利用法国的比斯开港、挪威的卑尔根港和特隆赫姆港,德军潜艇的航程从原来的1500海里缩短到500海里,每艘潜艇都可以轻松进入大西洋并实现长时间航行,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潜艇还可得到从法国和挪威地面基地起飞的飞机的帮助,从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袭击。

比斯开湾被占后,英国的船队不得不改走爱尔兰北部海域。

狡猾的邓尼茨把他的潜艇部署在不列颠群岛周围,组成三个基本阵型:排成一条直线在大片海域中来回逡巡;或者留在一个固定位置,潜艇间保持25英里左右;或根据潜艇数量组成一个大正方形的阵型,每艘潜艇负责一段海域,而他自己则悠闲地坐在挪威克瓦尔纳基地抽着雪茄,等待破交成功。

英国人很快就落入了陷阱。

大不列颠陷入困境英国是个岛国,从肉类、粮食等生活物资,到铁矿石、石油等战略资源,都要依赖货船从遥远的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以及中东等地运来,几乎每天都有2500艘船只在海上航行。

但令人奇怪的是,战争初期,大英帝国的海军好像并没有进入状态,至少他们忽略了德国人的潜艇。

“u-47”号潜艇向“皇家橡树”号发射的第一波攻击鱼雷实际上偏离了目标。

当爆炸声传来,“皇家橡树”号的舰长本恩和同在船上的另一指挥官布拉格罗夫海军少将竟都认为是自己的部队在演习,从而给了“u-47”第二次攻击的机会。

英国人的这种迟缓首先归咎于他们认识上的迂腐,当时很多英国人认为德国承诺过不会不警告就击沉任何没有护航的商船,不会发动无限制性潜艇战。

德国人一开始的确遵守了这一协议,不过战事仅进行了一个月左右,希特勒就基本废除了所有禁止攻击同盟国商船的禁令。

其次是英国错误地认为大西洋战争将是双方大量投掷武器的经典战舰对抗模式,他们在19世纪30年代新建了5艘新型战舰、6艘航母和19艘重型巡洋舰,就是想与德国海军水面舰艇进行海上决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在一战后发明了一种可以测定水下潜艇方位的装置,也就是声呐。

这种装置通过镶嵌在船体金属顶部的传感接收器,以选择性频率发射声波,当声波遇到物体反射回来的时候,接收器就收集到这些声波,就能帮助判断是否有潜艇存在。

问题是这种装置缺少实战检验,战争初期经常把海底的石头、沉船和鱼群与潜艇一起探出来,根本无法准确辨明。

1939年10月后,英国海军终于开始尝试为商船编队护航,不过在挪威战役和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的航母、驱逐舰和其他护航舰只伤亡很大,只好从原本力量配备就略显不足的远洋护航舰队中抽调舰船,导致一些远洋运输队只剩下单艘舰艇护航。

由于缺少足够的舰艇编队护航,德国人的潜艇给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到1939年底,有114艘盟国商船被潜艇击沉。

1940年,这一数量又被刷新。

头两个月就有85艘商船被击沉。

商船被击沉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国本土进口量减少。

英国战前每年进口大约在5000万吨,1940年下降到4240万吨,到1941年下降到3050万吨,1942年底时已降到2300万吨。

英国人在1941年给丘吉尔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为了使我们的作战活动保持充分的力量,我们估计,每年应进口的货物是4300万吨。

如果船舶吨数像目前这样继续减少,那么除非真能及时得到远远超过目前补充的吨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向以强硬姿态示人的丘吉尔在给他的“死敌”斯大林的信中也承认,“我们能够生存并进行战斗唯有取决于我们的海上交通状况”。

潜艇战的确已经上升到影响英国生死存亡的高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丘吉尔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求援电:“要顶住德国的入侵,必须借用你们40-50艘旧式驱逐舰,以弥补我们现有舰只的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英国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1940年9月2日,英美经过多轮谈判,签署正式协议:英国把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群岛等英属殖民地的海空军基地主权转让给美国99年,美国送给英国50艘一战前后建造的旧式驱逐舰用于护航。

护航力量增强了,但德军的战术也变了。

“狼群”的掠夺在击沉盟军商船的同时,德军潜艇自己也有损失。

但德国国内的制造能力使得新补充的潜艇数量远远大于被击沉的数量。

仅克虏伯船厂一年就可造出20艘潜艇。

德国海军潜艇总数增加到375艘,作战的潜艇增加到196艘,北大西洋地区增加到126艘。

同时,意大利也派出数十艘潜艇以波尔多为基地,在德国海军统一指挥下作战。

邓尼茨把他的潜艇集群作战想法付诸实施了。

这种新的战术将海上潜艇编成一个统一的作战群,潜艇形成一个扇面部署在交通线上,首先发现目标的潜艇用无线电将目标的方位和航向、航速报告岸上指挥中心,然后以半潜状态尾随其后进行跟踪。

指挥中心向所有潜艇下达集结命令,并指定一个经验丰富的艇长担任指挥,这样任何一艘潜艇发现目标都等于所有潜艇发现了目标,而联合攻击的艇群将有足够的鱼雷给被发现了的任何海上编队造成致命的打击。

1940年的10月16日夜,德军u48潜艇指挥官海因里希?布莱施罗德海军上尉发现英国sc-7护卫船队。

他立即向总部报告了护卫船队的位置、路线、速度和船只数量。

周围的潜艇得到命令后很快赶来,轮番向船队发射鱼雷。

护卫船队死伤惨重,英国蒸汽船“克里克尔克”号带着铁矿货物沉入海底;“米尼弗帝国”号也被击中,蒸汽从甲板上滚滚冒出;“菲斯克斯”号被炸成碎片,灰飞烟灭。

木头和燃料爆炸、燃烧的火光,照亮了一片狼藉的海面。

最终,这个35艘船的船队中,只有15艘船只到达英国港口。

这些潜艇正准备撤退时,从总部又传来消息,一个主要是油轮的49艘船只组成的护卫船队正沿与sc-7同样的路线驶来。

还剩有鱼雷的u38艇和u47艇继续出击。

在第一次伏击地向西约200英里的地方,惨剧再次上演,这次的人员伤亡更重,因为油料燃烧得更猛,12艘船沉入海底。

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德国的“狼群”击沉了217艘商船,总吨数超过110万吨,而德国仅损失了6艘潜艇。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和德国互相宣战。

希特勒宣布取消之前所有限制潜艇打击美国和泛美安全区内舰船的决定。

此时,由于英国加强护航力量而找不到更好下手机会的邓尼茨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美洲海岸。

1942年1月13日夜,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从比斯开湾出发的5艘潜艇抵达美国东部沿海。

艇长们从潜望镜看去,美国东部海岸灯火通明,用于航海的信号灯、灯塔和灯标照亮了进出港湾的航道。

商船在航道上亮灯航行,船长们在无线电里开着无聊的玩笑,一切迹象表明,美国人对即将到来的威胁毫无准备。

白天,德国潜艇在距商船航道几海里处下潜到50-150米,黄昏时,他们抵近海岸,在夜色掩护下上浮到水面,对商船进行袭击。

1月18日夜,“u-123”在艇长哈德尔根的带领下,尾随进入商船锚地,然后利用鱼雷和潜艇上的火炮,把静静的港湾变成了人间地狱。

哈德尔根在给邓尼茨的报告中竟然得意洋洋地说:“要是有2艘大型布雷潜艇把水雷全部布下就好了,或者除我之外,还有10艘、20艘潜艇,那该有多棒啊!我敢保证每艘潜艇都有肉吃。

”正如哈德尔根所说,越来越多的德国潜艇来到美洲海岸,4月里,美国岸边的德国潜艇达28艘,5月达35艘,6月达40艘。

即使在遥远的加勒比海,邓尼茨也派出5艘潜艇,以阻止这里产出的石油运往英国。

德国潜艇在加勒比海击沉大量油船。

那时夜晚的空气中时常弥漫着滚滚黑烟,海面上漂满了信号灯照亮的油沫……。

从1月至5月底,有441艘盟军商船约50万吨受到潜艇重创,87艘沉没在美国近海。

约一半的损失来自于油轮。

英国海军历史学家罗斯基尔海军上校在他的《海战》一书中,对德国“狼群战术”做了如下评价:“敌人采用了一种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进攻方式,而我们无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没有做好抵御它的准备。

”“狼群”战术曾让德国潜艇部队的战果达到了顶峰,不过随着英、美护航力量的不断增强,德国潜艇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盟军反击英国人完全明白,如果任由德国潜艇肆虐大西洋,他们的孤岛早晚会沦陷,为了生存,他们的科学家们在想方设法改进探测装置,研制出能在夜间发现德国潜艇的新型雷达;技术人员对战场上的武器威力进行评估;军事指挥员也在不断修正着策略上的失误。

英国海军部总结了之前盲目出击、缺乏应对潜艇技能的教训,在苏格兰的赫布里底群岛的托贝莫尼小镇上新建了海上训练基地,那些即将出海执行护航任务的军官们和船员们都要先在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学习航海和反潜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