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1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1

绪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亚种: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差别的群体。

动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品种:品种是人工干预选择的产物,是种内有人工选择产生的新形态或性状的个体。

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等第一章细胞的共同特征:1、在形态结构方面: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在机能方面:1)能利用和转变能量,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机械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2)具有生命活动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3)具有自我复制和繁殖的能力4)具有协调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能力。

研究细胞周期的实践意义:研究细胞周期具有实践意义。

细胞周期受各种内外因子所影响,营养不足,细胞分裂中断;氧气供应不充分,细胞周期延长;酸度、电离辐射、某些药品、无机离子和少量有机物都可以改变细胞周期,利用这些因素可以调节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器官:有不同类型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就是器官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就成为一个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生殖方式多样性,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分布广泛、世界性分布。

原生动物的简单分类:鞭毛纲:绿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第三章什么是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

其主要含义: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

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简述胚胎发育的六大阶段答: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的形成、组织器官分化第四章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中固着生活,体形多不规则;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具有水沟系;胚胎发育具逆转现象,为侧生动物多孔动物门的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水沟系的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第五章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称体质、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生殖及世代交替腔肠动物的简单分类: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珊瑚纲:海鸡冠、红珊瑚水螅的形态结构:1、外形:水螅身体呈圆柱状,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的一端称为基盘,游离一端有圆锥状的突起,称为垂唇,中央为口,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触手6~12条,在体侧常有水螅芽体2、体壁:外胚层:主要由外皮肌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间细胞和腺细胞组成。

中胶层:一层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由内、外胚层分泌。

内胚层:主要由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少数感觉细胞与间细胞组成3、生理:运动:水螅营附着生活,除身体和触手能伸缩及改变方向外,还可移动。

捕食:以触手捕食水中的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及小型环节动物等为食。

生殖:兼营无性和有性生殖。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体制为两侧对称、出现了中胚层、体壁为皮肤肌肉囊、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原肾管式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形成了生殖系统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的特征:两侧对称体制、三胚层、原肾管式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生殖系统比腔肠动物发达。

扁形动物门的分类:依据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分类,分为三个纲:涡虫纲:三角真涡虫,吸虫纲: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绦虫纲: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

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

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猪带绦虫生活史:1.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2.宿主: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

3.感染阶段:囊尾蚴;虫卵。

4.感染方式:感染囊尾蚴的方式:误食含有活的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痘猪肉)。

感染虫卵的方式:(1)自体内重复感染(因感染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逆蠕动时小肠内的孕节反流到胃里,其内虫卵得以散发)。

(2)自体外感染:误食自己的虫卵。

(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

5.生活史循环: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第七章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体形大多数为两侧对称的长圆筒形、体表被以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具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道几种重要线虫:人蛔虫、人尧虫、十二指肠钩虫、丝虫、小麦线虫第八章环节动物门——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同律分节、次生体腔、刚毛和疣足、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排泄系统、链状神经系统、体腔膜形成生殖系统、雌雄同体或异体进化特征: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简述真假体腔的异同点?答:相同点:1、都是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空腔2、都是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进化阶段,为其他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不同点:1、起源不同: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真体腔是在中胚层内部通过端细胞法或裂体腔法形成2、结构不同:假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真体腔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3、进化意义不同: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真体腔使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环节动物的分类:通常根据虫体有无疣足、刚毛、生殖环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分节现象出现的意义:分节现象的出现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为异律分节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最高等的脊椎动物身体结构也是以分节为基础的。

分节现象还是生理分工的开始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除腹足类外,基本体制是相同的,为两侧对称;身体由头、足及内脏团组成,具外套膜和贝壳,足为运动器官;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有肺;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类十腕目例外);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神经系统一般有脑、侧、足和脏4对神经节和其间相连的神经索;多数种类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卵生或胎卵生软体动物门的分类:软体动物按其体制是否对称,贝壳、腮、外套膜、神经、行动器官及发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分为七个纲: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石鳖、掘足纲、瓣鳃纲:无齿蚌、头足纲:乌贼第十章双肢型腹肢在甲壳纲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发达坚实的外骨骼、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开管式循环系统、呼吸器官多样、排泄器官多样、独特的消化系统、灵敏的感觉器官和更趋集中的神经系统、生殖形式多样、间接发育较普遍为什么说节肢动物是动物第一大门?答: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3、具分节的腹肢关节之间能做各种活动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8、出现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和基节腺等排泄器官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10、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异同点?答:1、甲壳纲:常分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有13对附肢,即5对头肢和8对胸肢。

5对头肢包括2对触角、一对大鄂和2对小鄂。

8对胸肢中前3对为鄂足,其余为步足。

腹肢有或无。

用鳃呼吸2、蛛形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有6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脚须和4对步足;无触角。

腹肢几乎完全退化。

用节肢和气管呼吸3、多足纲:体分头胸部和躯干部。

头部有3-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鄂,和1-2对小鄂。

躯干部有多对步足,每体节1-2对。

用气管呼吸。

4、昆虫纲:体分头、胸、腹三部。

头部有4对附肢,包括一对触角、一对大鄂、一对小鄂和一对左右愈合成为一片的下唇。

胸部有3对步足。

腹部附肢几乎完全退化。

昆虫纲的分类依据:通常根据昆虫外部形态如翅的有无及特征、口器结构、触角形状、足跗节等,并结合昆虫的变态等生物学习性将昆虫纲分为2个亚纲、30个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