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结课论文

马原结课论文

《矛盾论》对我们的作用与影响
——读《矛盾论》有感
摘要:在现实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

在客体内部、主体内部、主体和客体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都是矛盾的表现,各个环节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由于“矛盾”本身能够体现出“具体存在和本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能够体现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个别和一般”的辩证逻辑关系。

因此,用“矛盾”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就能够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真正体现了它们三者的完美结合。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关键词:辩证法;矛盾;同一性;共性个性
正文:《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

《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
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毛泽东指出:“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趋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即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二是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也就是外部矛盾。

这两方面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结、同意不可分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毛泽东把第一位的原因叫作根据,第二位的原因叫作条件,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的理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它深化、完善了列宁关于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思想,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在实践上,它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

(三)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在现实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

在客体内部、主体内部、主体和客体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都是矛盾的表现,各个环节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由于“矛盾”本身能够体现出“具体存在和本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能够体现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个别和一般”的辩证逻辑关系。

因此,用“矛盾”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就能够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真正体现了它们三者的完美结合。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
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双方的统一、联结,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意义。

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就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的每一方都依赖于对方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即不能存在。

这就是说明,凡矛盾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

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总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有没有统一的、根本的意义呢?我们可以把“互相联系”或“互相联结”看作是矛盾联系、联结的不同表现。

《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矛盾同一性的条件性,说明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矛盾同一性的暂时性、变动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课变动的。

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时候,这是指矛盾同一性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

任何具体的矛盾,其矛盾双方的具体的同一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动的。

如果就同一性的抽象意义而言,即仅顾及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不同过程中的同一性的具体条件、具体差别,那么,也可以说这种同一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论述的基础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质,从反映事物本质存在的概念出发。

由于事物的本质在哲学上属于具有间接性的存在,它只能通过抽象概念表示出来。

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就需要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扬弃掉。

借助于反映本质存在的抽象概念,人们才能将本质运动具有的规律性把握住。

这样一来,辩证法具有的三大规律就被黑格尔首先揭示出来了。

由此可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接概括总结出来的产物,而是对事物进行间接概括,或者说,它是上升到事物本质内部才能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产物。

辩证法规律反映的是本质之间的联系,它不是直观的反映,而是间接的
反映,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住辩证法规律的实质。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针对黑格尔提出的“成为对象的就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概念。

”写了这样的批注:“不是事物,而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


认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坚持辩证法的与两点论相结合的重点论。

第二,认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市要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第三,教导人们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四,努力工作,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矛盾地位的转化。

关于矛盾对抗问题的理论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认识对抗之势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没有对抗,但不能没有矛盾及其斗争性。

第二,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三,认识阶级社会中对抗之不能避免。

虽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

尤其是经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之后,《矛盾论》中存在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

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这种建立在不同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基础上的知性辩证法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了。

社会的变革需要我们的理论也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不可否认的是《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需要我们新一代青年认真体会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逻辑学》(1812-1816),黑格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哲学笔记》,列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实践论》,毛泽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1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矛盾论》对我们的作用与影响
——读《矛盾论》有感
小组代表人:安杨
院系专业班级:文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1)班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龙群
填表日期: 2011年11月9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