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壤监测布点和采样
土壤监测布点和采样
土壤监测定义
• 土壤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代 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 趋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监测一般包括布点采样、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 价等技术内容。 • 从环境保护监督的角度,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应当运用 科学、权威的方法监视和测定代表土壤环境质量及其 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土壤环境质量 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 状况,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 •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土壤污染治理和防治的基础,只 有通过具体的监测数据才能使土壤污染防治有针对性。
• 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自下而上铲取土壤样品,先采剖面的底层样 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每个采样点的取样深度和 取样量应一致,每层取混合土样1kg左右,分别装入样品袋。
注意!
• 监测指标一般根据监测目的确定,背景值 要求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 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和污染物土地处理动态监测 一般测定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 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这其中就包括土壤 环境质量标准中所涉及的相关监测指标。
监测前的资料收集
a)
自然条件:包括母质、 地形、植被、气候等; 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 地利用类型、农用要收 集作物生长与产量情况, 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等; 工业用要收集生产方向、 产量,污控情况等。 土壤性状:土壤类型及 性状等 污染历史与现状:包括 污染源、固体废弃物等
b)
c)
d)
采样布点方案的确定
土壤采样布点原则
• 布点原则: • (1)点面结合,全面覆盖: 考虑到调查 目标为初步摸清区域整体土壤环境状况, 因此在点位布设上除了将重点风险源作 为核心进行点位布设外,为反映场地整 体土壤环境质量及场地生产活动可能产 生的影响,建议尽量采用系统布点法全 面覆盖场地各功能区; • ( 2) 功能分区,突出重点: 厂区内点位布 设强调体现功能分区,按照用地功能分 为生产、仓储和办公等进行划分,重点 针对生产车间、化学品仓储区、污水处 理区等可能的污染区域作经验布点; • ( 3) 资源节约,操作可行: 点位布设需要 结合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周 边环境、交通条件以及采样安全性( 地下 管线分布、敏感区等) 。同时兼顾经济原 则,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物力 资源。
土壤背景 值调查
土壤质量 现状监测
01 03
污染物土地处 理动态监测
02 04
土壤污染 事故监测
土壤监测的目的
3
• 1.土壤背景值调查 •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 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 2.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 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 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 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 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 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 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 科学依据。
12
功能区布点方法及数目Fra bibliotek采样深度
土壤污染状况 一般了解 采样深度 取0-15cm或0-20cm 表层(或耕层)土壤 按土壤剖面层次分 层采样
了解污染深度
采样器具的准备
• 剖面样品
•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土壤剖面是指由地面向下的垂直土体的切面。典型的自然土壤剖 面分为A层(表层、腐殖质淋溶层)、B层(亚层、沉积层)、C 层(母质层、风化母岩层)和底岩层。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15618—1995)
单位:mg/kg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已经二十年未修订的《土壤环境质量 标准》,1995年出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主要针对农业用 地土壤保护,随着农业耕种模式的改变和其他功能用地污 染问题的出现,目前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早就已经无 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监测指标的确定
土壤监测布点数与使用条件
样品的代表性及采样误差的控制
采样前要进行现场勘察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根据土壤类 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研究范围划分为若干个采 样单元(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 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不同功能区).再按采样单元的地 形、气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在每个采样单元设若 干采样点,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要保证有足够多的采样点,使之能充分代表采样单元的 土壤特性。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研究范围的大小,研 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 采样点设置过少,所采样品的偶然性增加,缺乏足够的 代表性;采样点设置过多,则增大了采样的工作量,浪 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