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化学课件(第二章)

食品化学课件(第二章)






Aw很低:V很慢; Aw >0.35: Aw↑→V↑↑ Aw=0.2-0.3(I、II边界,单分子层水,可准确预 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含水量):化学反应、酶 促反应速度最小 Aw<0.2:反应速度保持最小(氧化反应除外)

Aw=0.6~0.7,反应达最大值 水是反应物:水↓ →反应↓ ; 水是生成物:水含量 ↑ , 阻止反应进行 → 抑制水 产生,反应速度↓ 当样品中水的含量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分子表面的 可及度和反应物的迁移率(流动性)等不再是限速 因素时,进一步增加水的含量,将会对提高反应速 度的组分产生稀释效应,使反应速度降低。
根据测定方法分类——

吸附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把水逐步渗 透到干燥的食品中,在测定了不同吸湿阶 段的水分活度后绘制的等温线
解吸等温线:把高水分含量的食品逐步脱 水,在测定了不同脱水阶段的水分活度后 绘制的等温线


定义——同一食品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 线不完全重合,在中低水分含量部分张开 一细长眼孔

结合水的蒸汽压比自由水高
结合水在食品中不能作为溶剂,在-40℃以上不能 结冰;自由水在食品中可以作溶剂,在-40℃以上 可以结冰


自由水能为微生物所利用,适于微生物繁殖及进行 化学反应,是发生食品腐败变质的适宜环境;结合 水不能 结合水对食品风味其重要作用


5.1 水分活度的定义 水含量不能作为判断食品稳定性的指标: 1)水分含量的测定受温度、湿度等外界 条件的影 响 2)各非水组分与水氢键键合的能力和大小均不相 同,与非水组分结合牢固的水不可能被食品中的微 生物生长和化学水解反应所利用


个别单分子层上的水分子可脱离开强极性 基团,进入到外面的多分子层水内,与多 分子层中的水分子交换 含量:在高水分食品中,占总水量的0.5% 不能被微生物利用,不能用作介质进行生 化反应


邻近水:与非水物质结合强度较次的结合水 位置:强极性基团单分子层外的几个水分子 层 结合基团:非水组分中弱极性基团 结合方式:氢键 键能:小,不牢固 被束缚强度:稍弱 蒸发能力:较弱



因此,用水分活度作为食品易腐败变性的 指标比水含量更为恰当,且与食品中许多 降解反应的速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水分活度: 食品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蒸汽压的比 值,即Aw=P/P0,

Aw=水分活度;P=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 P0=指定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

一个物质所含有的自由状态的水分子数与 如果是纯水在此同等条件下同等温度与有 限空间内的自由状态的水分子数的比值
纯水P=P0,Aw=1 食品中P总小于P0,故Aw<1


平衡相对湿度(ERH) 食品中水分蒸发达到平衡时食品上空已恒 定的水蒸气分压与在此温度时水的饱和蒸 汽压的比值


Aw=P/P0=ERH/100

定义——在恒定温度下,表示食品的水含 量(g水/g干物质)与它的水分活度之间关 系的曲线称为稀释等温曲线(MSI) 即以食品中的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 活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为稀释等 温曲线
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 酵母菌次之 霉菌的敏感性最差
Aw<0.9,细菌不生长 Aw<0.87,大多数酵母菌受抑制 Aw<0.80,大多数霉菌不生长

微生物 发育所必需的最低AW 普通细菌 0.90 普通酵母 0.87 普通霉菌 0.80 嗜盐细菌 ≤0.75 耐干性酵母(细菌) 0.65 耐渗透压性酵母 0.61

区段划分不绝对 1)区段Ⅰ:靠近Ⅱ→多分子层水 区段Ⅱ:靠近Ⅰ →单分子层水 2)除结合水外,其余水能在区域内/间进 行交换 故用区带表示相互交叉过程 区段Ⅱ/Ⅲ水↑→区段Ⅰ/Ⅱ水性质几乎不变 →食品中结合得最不牢固的那部分水对食 品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Aw对微生物繁殖及化学反应的影响 酶促反应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非酶反应(Maillard)与Aw的关系 脂类氧化与Aw的关系


吸湿性:最强

新增加的水:属于自由水中直径>1μm毛 细管凝聚的水和生物大分子凝结成的网状 结构截留水,结合最不牢固和最易流动的 水(体相水)
Aw: 0.8~0.99

与非水组分间的结合力极弱 蒸发焓:基本与纯水相同,即可结冰也可 作为溶解,在很多方面与纯水相似,因而 有利于化学反应及微生物生长 物料含水量:最低为0.14~0.33g/g干物质, 增加的水最多20g干物质 在高水分食品中一般占总含水量的95%以 上

Aw=0.01~0.4: Aw↑→V↓ Aw=0.4: V↓↓ Aw>0.4: Aw↑→V↑ Aw=0.7~0.8: V↑↑ Aw>0.7~0.8: Aw↑→V↓



原因: Aw极低: 空气中O更易进入食品与脂类接触发生反应 低Aw较低: 加入到干燥样品中的水干扰氧化,与氢过氧化 物结合并阻止其分解,从而阻碍氧化进行; 催化氧化的金属离子发生水化作用,从而显著 降低金属离子的催化效力;

水分活度越小,食品越稳定,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的问题; 毛细管水能溶解反应物质,起溶剂作用,有助于反应物 质的移动,从而促进化学变化; 过分干燥→氧化、脂肪酸败、非酶褐变↓ 最高稳定性所必需的水分含量: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 (即最低Aw) →防止氧对活性基团的作用,阻碍蛋白 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化学变化难于发生,不会 丧失吸水性和复原性。

食品中被生物膜或凝胶内大分子交联成的 网络所截留 主要存于富水的细胞中火凝胶块内 只能在被截留的区域内流动,单个水分子 可通过生物膜或大分子网络向外蒸发 在高水分食品中,占总水量的90%以上 与食品的风味、硬度和韧性有关,应防止 流失


结合水的量与食品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 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




酶促褐变: 食品中的酚类物在酚氧化酶的作用下,经氧化 后聚合成黑色素所致。 条件:酚类物、氧、酶 酶的催化活性:酶分子的构像—环境—水介质 水的作用: 维持酶分子活性构像的各种作用力,特别是非极性 侧链间的疏水作用力; 有利于酶和底物分子在食品内的移动,使之充分靠 拢,溶解并增加基质流动性等。

新增多的这部分水不能做溶剂,在-40℃时 也不结冰 Aw=0.8时增加水,溶解作用使多数反应加 速,并具有增塑剂和促进基质溶胀的作用 (引发固态组织溶胀) Aw:0.25~0.8,相当于物料含水量0.07 至0.33~0.4g水/g干物质,最高为20g的 干物,占总水量的5%以下 Aw接近0.8,常温可能霉烂变质

难以蒸发,蒸发焓较纯水大很多 -40℃时不结冰 不能溶解溶质 与食品腐败无关 对食品的固形物不产生增塑效应,相当于 固形物的组成部分 高水分末端(区间Ⅰ和区间Ⅱ的分界线) 位置的这部分水相当于食品的单分子层水 含量

多分子层水、毛细管水 与水结合基团:酰胺基(-CONH2)、羟基 (-OH)等 键型:水-水、水-溶质的氢键键合作用与 邻近分子缔合,形成多分子层结合水或称 为半结合水 结合力:稍差 蒸发能力:比水弱,蒸发焓比纯水大
Food Chemistry 北京商贸学校 梁佳

1、 概述
·六大营养素之一,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基本 物质 ·存在于动植物体内、食品当中
·赋予了食品色、香、味、形等特征
·分散蛋白质和淀粉等,使其形成凝胶
·新鲜度、硬度、流动性、呈味性、保藏性和加工等

2.1 水和冰的结构(单分子)
水蒸气中水:多以单分子形式存在 化学式:H2O 组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形状:折线形 H-O结合方式:共价键 键角:104.5° 分子类型:极性分子
目的: 深刻理解含义和实际应用 与食品内水的类别紧密联系

根据: 水分含量和Aw的关系 MSI图形特点

单分子层的结合水:为构成水和邻近水 连接基团:羧基和氨基等离子基团 连接方式:水-离子或水-偶极相互作用 连接部位:吸附在极性部位 结合力:最强、吸附最牢固和最不易移动 Aw:最低 在食品中占比例:Aw=0~0.25,相当于物 料含水量的0~0.07g/g干物质

2.2 液体水的结构(水分子的缔合)
存在形式:若干个水分子缔合[(H2O)n] 缔合原因——H-O键具有极性→分子中电荷非对称 分布→分子具有较大偶极矩;极性→吸引力→强 度缔合 键能大小:共价键>氢键>偶极间静电吸引力 结构不稳定 动态平衡:水分子得失




熔点、沸点、比热容、熔化热、蒸发热、表面张力 和介电常数等明显偏高 压力降低,沸点降低 比热越大,越不易随外界气温变化 水密度低,黏度小 导热率高 冰的导热系数>水的导热系数,冻结速度>解冻速 度 水的密度大于冰
影响因素—— ·食品组成结构、性质 ·食品除去和添加水所发生的物理变化 ·温度 ·吸湿与解吸速度和脱水程度


在同一Aw下,所对应的水分含量,都是解 吸大于吸湿,说明吸湿到食品内的水,还 没有充分地被非水组分束缚,没有使食品 复原

水分含量一定,t℃↑→Aw↑

同一食品不同温度下绘制的吸湿等温线, t℃↑,曲线形状基本不变,位置顺序向右下 方移动

除结合水外剩余的部分水 连接力:毛细管力 位置:占据与非水组分相距很远位置 性质:与稀溶液中水相似,宏观流动不受 阻碍或仅受凝胶或组织骨架阻碍;在食品 中可以作溶剂 在-40℃以上可以结冰 含量:在高水分食品中,略低于总水量的 5%

动植物体中毛细管保留的水 存在于细胞间隙中 只能在毛细管内流动,加压可使水压出体 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