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1. 比率水平:用于测量定比率变量的值。
测量的零点有确定的实际意义。
2. 抽样:从符合调查要求的社会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把它当成总体的代表加以综合研究。
3. 比例分层抽样:是分层随机抽样的一种形式,是以研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分层的依据。
4. 非随机抽样: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抽样方法叫做非随机抽样。
5. 分层随机抽样:又叫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是将总体中的所有基本单位分成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6. 集体随机抽样:也叫群体抽样,将研究总体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再从若干区域中抽取一部分区域作为样本。
7. 简单随机抽样:最简单的抽样方法,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
从N个抽样单元的总体中,一次抽取n个单元,是每个单元在当前总体(抽取之后的样本单元不放回总体)中被抽取的机会相等,就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
8. 立意抽样:根据研究人员对其研究领域的了解与兴趣,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并进行研究,这一项研究与扎根理论或其他质化研究配合使用。
9. 偶然性抽样:是非随机抽样的一种方法,按照表面特征或某种特征要求偶然选择调查对象。
10. 变量:把问卷中所提出问题或者实验中被观察,测样和控制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为变量。
也叫做指标。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为有限个,或数值可以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某年人口的出生数,死亡数。
12. 连续型随机变量: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有无限个,或数值无法一一例举出来。
例如某地区男性健康成人的身长值,体重。
13. 伪变量:任何一个能导致对结果有对抗性解释的变量。
14.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
15. 因变量: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也称结果变量。
16. 定量研究: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
一般考虑进行一项新的调研项目时,定量研究之前常常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
有时候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
17. 定性研究:是以小样本为基础的无结构式,探索性的调查研究方法,目的是对问题的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18. 个案研究法:是非比较研究法,常以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例如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所学校或是一个部落等)为对象,研究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强调对于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等方面,做深刻而且周详的探讨。
所谓个案,狭义而言是指个人。
广义来说,个案可以是一个家庭,机构,族群,社团,学校等。
个案往往不限于一个人,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别的个人或团体,搜集完整的资料之后,在对其中问题的前因后果作深入的剖析。
19.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20.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样本中所包含的大量数据资料所做的整理,概括和计算。
21. 内容分析法:也称做信息分析或文献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注重客观,系统及量化的研究方法,其范围包含传播内容与整个传播过程的分析,针对传播内容做叙述性解说,并推论该内容对传播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对传播内容的客观,有系统的和定量的研究。
22. 推断性统计分析:用于研究样本同总体的关系,包括检验和评估两个层次。
23. 量表:将所要测量变量进行数量化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24. 区间水平:是用于测量定距变量的值,不但可以比较大小顺序,还可以说明到底大多少或小多少,即两个值的差是有意义的。
25. 实地调查: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
26. 实地访问:主要是用嘴去问,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是直接感知社会,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27. 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28. 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29. 效度:使用的测量工具或问卷能否正确衡量出研究者所欲了解的特质。
30. 信度:指所用的测量工具所衡量出来的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
31. 再测信度:用同一种测量,对同一群被试者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该测量的再测信度。
32. 折半信度:将被试者的测量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计分,再计算这两半得分的相关系数,得到折半信度,以此为标准来衡量问卷和量表的信度。
33. 样本:指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体。
34. 总体:指研究对象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