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借鉴TED的几种做法(网摘)
2016-02-19 14:39
优秀微课必须借鉴以下TED的几种做法,才能获得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TED恰恰为处于困境中的我国微课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分析:
1、标题精简。
好的微课标题会让人眼前一亮,是微课的门面与心灵的窗户。
好标题取得有新意,有内容和特点的概括,更能吸引学习者的好奇与继续学习探究的愿望。
2、用一点幽默。
幽默太重要了,现在的微课多以知识讲授为主,把从"教室里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模式改头换面到微课里的“仍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语言单调、平铺直叙、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的灌输。
可以这么说,没有一点幽默的微课、不让学生偶尔会心一笑、轻松一刻的微课不是完美的微课。
好的微课绝不会照抄课本章节教材的标题,有时用个疑问句的标题更有吸力的。
3、分享你的激情。
现在很多微课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教师不出镜)的微课,只有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的呈现、分析、讲解、演示等过程,教师的声音(包括语速、音调、节奏、情感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有激情的教师执教(录制)的微课,充满感情、节奏得当、科学准确、生动形象,甚至还风趣幽默。
充满感情的有激情的微课教师,往往音量较高、变化恰当、充满情感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能够感染到学生,学生愿意随着老师的讲解提示,分析演示学习内容并进行同步的互动的思考(这一点最重要,能够带给学生启迪与思考的微课是好微课,而不能仅是知识内容的可视化,还要实现思维与过程的可视化!)一个微课首先要感动自己、吸引自己,否则,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的微课,如何让学生去反复观看、掌握知识?
4、分享故事。
微课虽短,但仍然需要故事、情景、案例、问题、活动等“情景化”的设计与营造,融入于“情景”中的重难点知识是学生最容易也是最喜欢接受的,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否则,如果没有这些故事情景问题的铺垫,而是直接进入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单纯讲解与演示,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当然效果就差。
因此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是微课设计中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的重要策略。
5、多加练习。
微课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
而是包括视频在内的微课件、微学案、微练习(思考题)等。
一个没有设计练习、提出问题的微课,其学习效果只能是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的愉悦,而没有深度、互动、思考的学习,因此练习要适当设计,最好分层次(进阶练习),问题也需要设计并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如口头提问、板书字幕提问)。
好的微课学习不能仅限于微课视频的时长(如五分钟),而是在视频中或视频外(如导学案或任务单)还有问题、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之前、之中、之后能够形成完整的深度的连续的学习链条。
6、坚持18分钟定律,即微课的时间观策略。
微课之微,首先在于时间之短(中小学一般为5分钟左右)和内容之小(小主题、小内容、小活动、小过程),微课同时也是碎片化与完整化(即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内容组成的相对完整性)的相对统一体,而不能顾此失彼。
时间的精准性是TED的一个标志,也是微课的一个重要指标。
微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个知识点、技能点讲清讲透,这涉及到微课的选题,内容的加工、方法的应用、策略与媒体的选择、语言的精练等等。
微课微到极致便是质量,便成精品。
如何把握好微课的时间,一是学会微课教学设计的脚本化设计策略,对教学环节、内容、过程等进行精确时间控制;二是进行后期的编辑;三是多次练习反复演练,达到主线清晰、语言精练、详略得当、环节完整的境界。
7、不要装样子。
这一点对微课也很重要。
体现在微课的教学环境要像是”一对一“辅导,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如语言体系也要从班级教学转化成个性化辅导,不能说大家好,同学们好,而应该变成你好,亲等个性化亲切的语言。
中国微课要发展,必须向TED学习!
微课教学设计要求(网摘)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
1、适合教学对象
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我们微课理念的。
2、符合认知过程
良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是大有差异的,对于低年龄儿童,具体(多图、动画、视频)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接受,对于中学儿童,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接受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诸如高中语文,可以更多的情景陶冶,而对于低年级儿童,情景陶冶也许就会分散注意力。
“停顿”对于低年级学生是不太需要的,而对于高年级学生,适当的“停顿”是非常必要的,此时的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显然是低效的,进行知识的自我思考才是高效有建设性的。
微课”的特点(网摘)
一【短】:微课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
1.符合学习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微课为其提供适量的认知负荷,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今微时代泛在学习的要求,即网络数字化阅读和学习越来越倾向于片段化的短小的呈现方式。
二【小】:教学主题聚集,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资源容量小
1.内容短小,教师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和主线,教学目标易实现;且制作成本低,技术开发难度小,教师可以一个人完成“选题、设计、制作、拍摄、合成、发布”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资源容量小,一般只有几兆或十几兆,易于网络传输、交流和应用共享,适合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进行自主性、碎片化学习。
三【精】:教学内容精炼,教学设计精细,教学活动精彩
1.主题突出,内容精选,只聚焦于某个重难点、疑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等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学习针对性和有效性强;
2.教学设计精细化。
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准、细致的划分,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形成一个“脚本式”的结构化的教学设计。
3.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诱导、任务驱动、讲授内容与操作演示同步展现等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以视频拍摄或录屏的方式记录和表现)精彩生动,简短又完整。
四【悍】: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教学效果显著
1.微课短小聚集且交互性强,可以灵活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景中;
2.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地学习的需求,既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视频制作(网摘)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大多采用流媒体形式呈现教学过程。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案例或情景导入、教学内容讲解、教学活动安排、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根据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只有注意到的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才能进一步加工成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
因此,在微课中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成功的关键。
根据微课的类型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教学主题
导入方式,但都要快速、准确,力求新颖、有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习者。
微课开头应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或采用承上启下的语言引出主题,或设置疑问、悬念等引出主题;也可以从学习者熟悉的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或很感兴趣的案例引入主题。
但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后者效果更好。
比如,采用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案例、事件等,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就像好的电影片头那样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心,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微课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清晰、明确,沿着教学主题逐步展开,突出重点,去除繁冗。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而不为外界噪音等与学习无关的刺激所分心。
因此,在微课中呈现的学习内容需要突出显示,引导学习者顺利地将选择性注意转换为工作记忆,不要太多无意义的装饰,避免对主要学习内容产生干扰。
微课的收尾、总结要简洁明了,留出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
由于微课时间很短,学习内容少,往往都在学习者的短时记忆中,适当而简短的总结,可以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加深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但也不是每个微课教学都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留出给学生思考、回味的空间更重要,教学视频外的支持材料更适合学习总结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