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zau微生物遗传第四章微生物诱变育种

hzau微生物遗传第四章微生物诱变育种


2. 菌丝过滤法 真菌和放线菌等丝状菌的野生型孢子在基本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中能萌 发长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萌发。 把诱变处理后的孢子移入到基本培养液中,振荡培养10h左 右,使野生型孢子萌发的菌丝刚刚肉眼可见,用灭菌的脱 脂棉、滤纸或玻璃漏斗除去菌丝。继续培养,每隔3-4h过 滤一次,重复3-4次,最大限度地除去野生型细胞。然后稀 释,涂皿分离。
置于检定板上
挑取5-10%透明圈、呈色圈、抑菌圈大的菌落
初筛
选30-50个菌株
复筛
选3-5株(提供第三代诱变出发菌株)
青霉菌的选育
2 U/ml
85000 U/ml
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一般包括:诱发突变、淘汰野生型菌株、检出缺陷型、鉴别 缺陷种类等4个步骤。
(一)营养缺陷型的诱发
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 1. 生产上:微生物育种,协助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达到 大量积累终产物的目的 天冬氨酸-β-半醛 二氨基庚二酸 赖氨酸
高丝氨酸
苏氨酸
甲硫氨酸
2. 作为杂交育种、重组育种的遗传标记
3. 遗传学研究中,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质粒和转座 子研究中的标记。
天冬氨酸 Asp
挑菌落
初筛 1瓶/株
挑50株复筛
3-5株(提供第三代诱变出发菌株)
简便筛选程序
第一代:出发菌株
诱变
分离到平皿上 打琼脂块挑菌落1000-3000 块
置于检定板上
挑取5-10%透明圈、呈色圈、抑菌圈大的菌落
初筛
选30-50个菌株
复筛
选3-5株(提供第二代诱变出发菌株)
第二代:出发菌株4株
诱变
分离到平皿上 打琼脂块挑菌落1000-3000 块
1. 两个以上因子同时处理
2. 不同诱变剂交替处理 3. 同一诱变剂连续重复使用 4. 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五、突变体的分离和筛选
随机突变,定向筛选。 筛选的条件决定了选育的方向,设计一个好的筛 选方案是诱变育种的重要前提。
出发菌株
诱变
绝大多数个体死亡 多数未变 多数负变
少数存活 少数突变 少数正变 少数变幅大
连续诱变育种过程中如何选择出发菌株? 突变株的产量是数量遗传,只能逐步累加,一次性大幅度提 高发酵水平不太容易。 在选择出发菌株时,应挑选每代诱变处理后均有一些表型上 改变的菌株,如发酵单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态上发生过 一次变异或产生过回复突变的菌株等,以利于突变率的增加
灰黄霉素高产菌D-756诱变系谱菌株表型变异与产量递增的关系
理想的工业生产菌种必须具备: 1. 遗传性状稳定 2. 纯净无污染 3. 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短时间内能产生所需产物 4. 能诱变产生遗传性变异 5. 具有产量高、收得率高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步骤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单孢子(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 诱变处理方法 • 高产菌株的分离
青霉素淘汰细菌野生型细菌的步骤: 1. 诱变后的菌体用完全培养液振荡培养2-3代,以结束表 型延迟现象 2. 进行离心、洗涤,转移到基本培养基中进行饥饿培养46h 3. 转移到含无机氮的培养基中培养3-4h,加入一定浓度的 青霉素 4. 经涂布培养后,统计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菌落的 差数,确定产生最多缺陷型的青霉素溶度
采用影印法检出霉菌营养缺陷型时,要注意两点: 1. 防止菌落扩散和蔓延 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0.5%左右的脱氧胆酸钠,或在基本 培养基中用山梨糖作为碳源,再加入适量蔗糖使菌落长得 小而紧密。 2. 克服孢子扩散而带来不纯现象
在完全培养基上的菌落尚未形成孢子之前,用一张灭 菌的薄纸覆盖琼脂平板上,待菌落的菌丝长到纸上后,把 纸转移到基本培养基平板上。薄纸上的菌丝向基本培养基 表面生长,便在相应位置上长出菌落。
要鉴定单缺氨基酸或维生素的营养缺陷型,较为简便的方 法是分组测定法。把21种氨基酸,组合6组,每6种不同氨 基酸归为一组。
组别 一 二 三 四 1 2 3 4 7 7 8 9 组合生长因子 8 12 12 13 9 13 16 16 10 14 17 19 11 15 18 20


5
6
10
11
14
15
17
18
19
20
21
21
生长因子的配制方法: 把同一组的氨基酸粉末混合置于洁净的瓶中,加入灭菌的 蒸馏水,充分溶解,置冰箱保存。 配制浓度:用于放线菌测定的氨基酸约1mg/ml 用于霉菌测定的约10mg/ml 维生素一般0.1mg/ml 生物素、维生素B12约0.01mg/ml 测定方法:缺陷型菌株和基本培养基混合制成平板,把 6 组生长因子直接点加于同一琼脂平板上,或用滤纸片沾取 后覆于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哪一组或哪两个组区产 生混浊生长圈,即可确定该菌株缺陷的生长因子。
3.高温差别杀菌法
利用芽孢菌类的芽孢和营养体对热敏感性的差异。 在基本培养液中,野生型芽孢可以萌发,而营养缺陷型 芽孢不能萌发。此时将培养物加热到80℃,维持一定时间, 野生型细胞大部分被杀死,缺陷型则得以保留,起到了浓 缩作用。
(三)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1. 点植对照法
CM
MM
CM
2. 影印法
第四章 微生物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以人工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其遗传 结构和功能,从多种多样的突变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 良的突变株, 并设计出适合该突变株最佳的培养基和条件, 使其在最适的工艺条件下最有效地合成产物。 分三个阶段:菌种基因型改变, 突变体筛选,产量评估 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变异的主要源泉,人工诱变是加速基因突 变的重要手段。诱变育种有以下几个优点:速度快、收效大、 方法简单。
3. 夹层法
4. 限量补充培养法
该法有两种情况,如果试验的目的仅是检出营养缺陷型 菌株,则其方法是将富集培养后的细胞接种到含有0.01% 蛋白胨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野生型细胞迅速地长成 大菌落,在平皿底部作好颜色标记,而生长缓慢的小菌落 可能是缺陷型,此称限量培养。
(四)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一、出发菌株
对出发菌株的要求: 1. 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正突变率高 2. 具有一定生产能力 3. 具有有利性状,如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以及产孢子 早而多的菌株
4. 有时可考虑选择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5. 采用一类被称为“增变菌株”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诱变 剂的敏感性比原始菌株大为提高,更适宜作为出发菌株。 6. 在选择产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出发菌株时,应考虑能累积 少量所需产物或其前体的菌株; 而在选择产抗生素的出发 菌株时,最好选择已通过几次诱变并发现每次的效价都 有一定程度提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Leu
DAP Lys
乳糖发酵短杆菌
大肠杆菌
本章思考题:
1. 何谓诱变育种?试述诱变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理想的生产菌种应具备哪些性状? 3. 在诱变育种时,出发菌株如何选择?对菌悬液有何要求? 4. 针对不同微生物,如何选择诱变剂和诱变剂量? 5. 筛选产量突变株时,应考虑哪些基本环节? 6. 试述筛选产量突变株的简便程序。 7.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有哪些步骤? 8. 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方法有哪些?分别简述其原理? 9. 试述营养缺陷型检出和生长谱鉴定的方法? 10. 设计通过UV诱变大肠杆菌而得到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 株的实验程序或方案。
3. 制备菌悬液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如果用化学诱变剂处理 时,应采用相应的缓冲液配制,以防处理过程中pH变化 而影响诱变效果。
三、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1. 诱变剂种类选择
对遗传稳定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以前未使用过的、突 变谱较宽的、诱变率高的强诱变剂。
对遗传不稳定的出发菌株,采用温和诱变剂。 对诱变史较长的高产菌株,如多次使用某一诱变剂,可 能出现“钝化”现象,此时则需改用另外的诱变剂。
营养缺陷型的诱变方法和所用的诱变因子与普通诱变育种 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营养缺陷型属于单一基因突变,各种诱 变剂的功能不同,有的不宜作为营养缺陷型诱变剂。
(二)淘汰野生型菌株 常用的方法有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
1. 抗生素法 常用于细菌和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富集,前者用青 霉素法,后者用制霉菌素法。
菌号 4541
诱变代数 1
菌落大小 /cm 1.3 0.8
菌落表面 结构 平滑疏松 平滑紧密
菌落颜色 可溶性色 变株效价 素 提高/% 龟背灰绿 赭石 白 火泥棕 100 2011
71046 10
B-53
C-04
11
0.6
0.4
平滑紧密
平滑紧密 平滑紧密

白 白
海螺橙
鱼鳃红
2642
6911
自然分离后 0.5
通常分别用以下物质来代表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碱基: ①氨基酸混合物、酪素水解物或蛋白胨,代表氨基酸类。 ②酵母浸出液,其中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均具有。 ③维生素混合物,代表维生素类。 ④核酸碱基混合液或酵母核酸(0.1%碱水解物),代表嘌呤、嘧啶类。
(1)缺陷型类别的测定
先选择缺陷型菌株所需用的类别代表物质:
青霉素法的原理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类, 而青霉素能抑制细胞壁肽聚糖链之间的交链,阻止合成完 整的细胞壁。处在生长繁殖过程的细菌对青霉素十分敏感, 因而被抑制或杀死,但不能抑制或杀死处于休止状态的细 菌。 制霉菌素法原理:制霉菌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 引起细胞膜的损伤,杀死生长繁殖过程的真菌,起到富集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作用。

天冬氨酰磷酸
天冬氨酸-β-半醛 ASA ② ③ 二氨基庚二酸 DAP 高丝氨酸 Hse

高丝氨酸 磷酸 苏氨酸 Th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