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园核心区规划设计
X省X县X生态公园核心区规划设计
汇报演示
工作框架
研究篇
城市区位研究
文
历史文化
化
研
现代文化
究
水文化
城市特色研究
场地现状研究
策划篇
功能特色定位 建设项目策划 景观特色策划
规划篇
总体规划布局 规划功能分区 道路交通组织 绿地系统规划 场地竖向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 景区景点规划 开发时序建议
研究篇
城市区位研究
X古为蒲邑,蒲草之城,生态自然。现今X也是蒲草、芦苇生长茂密,一片生态自然景 象。规划将着力打造“生态之乡”这张名片,即惠及当地居民,又给游客提供一个环 境优美的生态休闲的好去处。
场地现状研究
1. 自然禀赋
水绕三川流,蒲聚湖析
场地现状研究
场地现状研究
对策2:经济杠杆、持续发展。
农业对策:推广“农林间种”模式,提高土地附加值。如具有“豫东泡桐之乡”的柘 城采用的农桐、农杨间作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村对策:在公园核心区作试点,尝试“旧村改造”和“地产开发”两种模式。因孔 庄紧邻核心区,土地增值潜力很大,故将其村庄整体搬迁后作房地产开发; 而甄庄距离核心区相对较远,可进行旧村改造,增加“农家乐”等经营项 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
场地现状研究
对策1:根治与应急
根治对策:清理文岩渠上游非法造纸厂,对上游造纸厂进行严格“三废”处理,从源头 上切断污染源。
应急对策:现从文岩渠孙东闸引水后分为“西、北、东”三股支流:一支西向北走流经 常村;一支向北直奔太子屯;另一支向东经X北向直抵X县城。 规划在东支流入口处设闸控制进入X的水量,然后经过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文 岩渠引入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后排入X。
农民对策: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主要是解决农民农闲时的就业 途径问题。一方面是X生态公园带来的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 因游客消费需求带来的从业机会,如“农家乐”。
场地现状研究
问题3: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政府对农民土地(包括农田和宅基地)进行征用,使得农民失去 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城市居民。但如何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农民生 计得到持续保证是城市“外延式”发展的基本保障。
西周时,子路为X县首任县令,因其治理有方,孔子途径“三称其善”,故X有“三 善之地”美誉。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字子路。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 路自幼忠厚善良,勇武豪爽,孝敬父母,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周游列国, 子路常跟随左右。 公园前487年,子路被卫国聘为蒲邑之宰,为X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子路 治蒲,实现了“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的执政方略。子路治蒲三年,政绩 卓著。孔子到蒲, “三称其善”,故史称X为“三善之地”。
“黄河之湾、新乡东翼”
X县位于X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位于东经114°29'—114°59'、北纬 34°59'—35°23',东靠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西(北)邻滑县,南界封丘, 北依濮阳,居汴、新、濮、菏等城市群中心。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8乡、4个 办事处,总人口82万人。
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水文化
3. 水文化研究
“水涨水落、河网纵横”
X历史为黄泛之地,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X正处于黄河的“豆腐腰”中 间地段,河床高悬,历史上十年九决口,洪涝肆虐。洪涝时,一片汪洋;水退时,河 网纵横。 因X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水面蒸发量1300~2000毫米,蒸发量是降 水量的2~3倍。县内的河湖水系主要靠黄河水补给。场地内的水主要靠文岩渠孙东闸 引水补给。孙东闸建于1966年,闸孔1.5米见方,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7 立方米/秒。 X历史上曾因水而筑城,又因水而烦恼(水灾)。人类对水的认识也经历了从“需水” 到“恐水”再到“喜水”的发展过程。现如今,水对X的发展将起到更为广泛的作用。
丛横邻里
葡萄庄园 高尔夫球场
高档住宅 星级宾馆 企业雕塑园
五星级酒店 培训中心
水上活动中心
中华美食街 葡萄庄园 丛横邻里 高档住区 高尔夫球场 企业雕塑园
建设项目策划
1. 丛横邻里
构思来源:春秋古邑
春秋时卫国的匡邑古城在今县城西南10公里的孔庄(旧名匡庄)。自春秋至秦、汉皆 名匡城,三国时名匡亭,晋名古匡城。 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全国城邑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京都或称首都);第二级为都 城(各诸侯国的首府);第三级为邑(卿大夫所居的小城)。 城邑的城墙大小有规定:王城城墙的边长达2000多米(相当于一所名牌大学大小); 都城城墙的边长不能超过1000多米(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大小);城邑城墙的边长不 能超过700米(相当于一所中学大小)。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
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水文化
2. 现代文化研究
“厨师之乡、源远流长”
源于商朝,始于春秋,成于盛唐,兴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的烹调技艺和烹 调人才辈出之乡——中国X省X县,被命名为首个“中国厨师之乡”。 钓鱼台国宾馆原总厨师长侯瑞轩,先后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国家领导人 服务,被世人誉为“国宝级”烹饪大师的侯瑞轩为X人。他无数次为国家设计、制作 国宴酒会,还曾为克林顿、叶利钦等数百为外国元首烹调,并多次应邀出国讲学,传 播中国烹调技艺。 在国家首批命名的41名烹饪大师中,X籍的占4名;在省级33名烹饪大师中,X人占11 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专业厨师2.3万人,其中在国外46个国家和地区执厨者有 200余人。2002年在吉隆坡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中,X人韩建一举夺得3块 金牌,一只金杯。 2003年5月,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命名X为“中国厨师之乡”。
对策5: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场地的特点,巧妙利用现状,进行规划设计。 ①因地制宜的景观:野草之美、生态湿地。 ②因地制宜的项目:葡萄园 ► 葡萄庄园;村庄 ► 农家乐
策划篇
功能特色定位
• 总体特色定位----蒲草之园、三善之地
柳荫蒲草清风;欢歌笑语佳人 尽品天下美食;纵观生态绮景
1、蒲草之园----X位于黄河经常泛滥的“豆腐腰”地段,曾经一度是蒲草丛生、沼泽一 片,古时称作“蒲邑”、“蒲城”。古时“恐水”称作“荒蛮”、今时 “喜水”谓其“生态”。
对策3:“三金”保障体系
“三金”是指:租金、股金、薪金。 ①租金:是指农民将拆迁安置用房出租,以获得租金。 ②股金:成立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公司,使每个失地农民成为股东,从而定期得到股金。 ③薪金: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提供其就业机会,以获得薪金。
场地现状研究
问题4:历史记忆问题
X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规划区内的孔庄、甄庄、X都是曾有着动人的历史故事。 如何在规划中恢复场地的历史记忆,是体现规划特色的一个有效方法。
场地区位界定
规划用地范围:北起张金路西沿线,南至太行堤; 西起大广高速路,东至213省道。
规划用地面积:438.2公顷。
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水文化
1. 历史文化研究
“悠悠古邑、三善之地”
X历史源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现遗址尤存。X,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 于X之地同时置蒲邑(今X县城)、匡邑(今孔庄)。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 郡县,改首邑为X县。X作为城镇,一直延续至今。
2、三善之地----春秋战国时,X被孔子成为“三善之地”。现时“三善之地”被赋予新 的内容,即“美食之地、休闲之地、生态之地”。
建设项目策划
策划原则
以满足功能需要为原则
以承传历史文化为原则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以发挥土地经济效益为原则
策划产品
餐饮功能 住宿功能 休闲娱乐
厨师之乡---中华美食街 匡邑古城----
2. 问题与对策
场地水质污染问题►根治与应急 场地“三农”问题►经济杠杆、持续发展 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三金”保障体系 场地历史记忆问题►“意向”而非“具象” 场地要素把握问题►因地制宜
场地现状研究
2. 问题与对策
问题1:水质污染问题
X的水来自大广高速路西侧的文岩渠孙东闸。因文岩渠上游现有多家民营中小型造纸厂, 由于污水处理力度不足或根本不去处理,造成下游水质污染。 X的水质污染问题如不根本治理,则X生态公园不会成功。
湿地污水处理场
场地现状研究
<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场地现状研究
<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场地现状研究
<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场地拟规划水面总面积约60公顷,按水深平均1米计算,共计蓄水量约60万立方米。X 地区水面蒸发量平均4毫米/日,即规划区内日均水蒸发量为2400立方米。
建设规模:1公顷 湿地污水处理厂每处理一吨污水大约需要占地2~4平方米,按4平方米/吨污水计算, 则规划污水处理湿地占地面积约1公顷。
创意:古城旧址、新区街巷
规划对孔庄进行拆迁改造。因孔庄临近X,现状建筑质量较差,建筑立面改造很难达 到满意效果。如将村庄异地搬迁,可腾出宅基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即可获得可观的经 济效益,又可营造出满意的景观效果。 规划根据古城邑建设形制,建成四方街区居住组团,以100×100米为邻里建设单元, 在现状孔庄基址建设高档居住社区,并满足其功能配套。
问题2:“三农”问题
农业问题:农业科技化水平不高,农作物人均产出不高,农民人均收入低,影响务农 积极性。
农村问题:村庄布点分散,利于农业就近耕作,但不利于集约化管理和使用土地。
农民问题:农民务农经济收入差,积极性不高,故年轻力壮的劳力纷纷走出家门到县 城或外地打工,形成“劳务经济”的发展模式。劳务经济被成为旱涝保收 的“铁杆庄稼”。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候鸟型”特征,外出务工的农民 往往手中仍然保留着土地承包权,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和经商。 劳务经济分为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跨地区转移和“离土不离乡”的就 地转移两种模式。 劳务经济的优点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缺点是宜造成耕 地的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