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石捐款门

王石捐款门

王石捐款门事件引发的深思
作者:枫叶闲云杂记 2008-6-28
5月12日,全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一场始料不及的全国性空前灾难降临到四川汶川,举国震惊。

如此罕见大灾面前,国人的爱国情怀从未如此高涨,全国人民紧急动员,展开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救援行动。

力所能及之后,大家开始关注社会公众人物的所作所为,由地产商捐助款项引起的争议不绝于耳。

中国房地产行业,又一次被推到公众的聚光灯下。

王石,这位一直用西方公司理念治理万科的中国房地产企业领跑者,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一些不适时宜的言论,使万科企业和个人形象如同汶川地震中的房屋一样倒塌过半,以前的房地产领袖现在被网友变成了“王十”、“王十块”,这一切,相信万科和王石本人也是始料不及的。

“10元论”、“负担论”激起众愤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

有些网友觉得额度与企业效益相差悬殊,不免有致疑之声。

5月15日,王石写下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

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

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

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万一出,在资本市场上,万科似乎被抛弃,从15日到20日,万科股价大跌12%。

王石的“10元论”很快为公司以及他本人带来更多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彻底卷入“捐款门”。

甚至有网友调侃说:“做人不能太王石”。

“不让赈灾成为企业负担”的说法,更令网民觉得空前国难之下,此言论过于冷血,缺少人情味。

据某些人士爆料,王石从1999年开始登珠峰到2006年12月24日成功登顶印度尼西亚的查亚峰,他的私人登山团队共花费人民币3680万元以上。

从万科2007年的利润收益和他在国民心中
的公众形象来看,200万额度确相去甚远。

其实,万科捐款多少,不是由王石一人说了算,需要股东投票表决。

但是,大多网民们认为王石就是万科,即便王石怎样解释企业的运行制度,也难以得到网民的理解。

可以说,万科在地震后遭遇的声誉危机,给所有企业家们上了一课,那就是要谨慎自己的言论,因为你是公众人物。

万科追加1亿元灾后重建,启动危机公关
尽管王石在博客里写到,职工捐款以10元为限,但灾难面前万科员工的捐款大大超出这个标准。

在万科很多分公司,除管理层外,万科普通员工的自发捐款都超过500元,多则近万元。

按照各分公司的说法,员工们并没有收到公司有关“10元上限”的捐款限制,截至5月19日中午,万科统计的员工募捐数据为115万余元。

其中深圳分公司的200余名员工捐款19万元,达到人均捐款近千元。

“我们最近也很难过。

”万科人说。

王石的言论已衍生出社会对整个万科公司乃至万科团队的质疑。

5月21日,王石通过媒体向网民道歉:“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
当天,万科同时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公司在未来3-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的开发。

在19日捐赠调查显示,地产行业稳居倒数第二。

万科不是个案,人们对它寄予太多希望。

现实中,部分网民并没有原谅王石和万科。

“慈善论”、“10元上限论”、“200万元”已成为人们心上的结。

一些网民认为,王石选择遵道镇是因为那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重建只是为商业目
的而遮人耳目。

“这只是堵塞众人口水的一种公关技巧、一种转移人们视线的营销手段而已,和那些真正向灾区捐献亿元资金或者物资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灾难拷问社会责任,部分房企集体补捐
地产界的行业思想领袖不只一人,但大多数地产人的指责却都针对万科,因为他们怪王石“说错了话”。

在开发商都疑惑捐多少时,王石则表示“捐赠应当具有可持续性,不应让一次巨额捐款成为企业负担”。

他将万科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的标准确实让国人大吃一惊。

但是,不断追加捐款数额的企业数不胜数,除了万科追加数额以外,还有在地震当天捐款200万元,又宣布定向为灾区教育恢复项目捐款2000万元的SOHO中国;先捐款500万元人民币,又加捐1亿港元的雅居乐;从300万元追加到1100万元的中海地产;先捐300万元,再捐2000万元的碧桂园……
社会对开发商们此举褒贬不一。

有些观点认为开发商长期以来一直轻视社会责任,追加捐款其实是在“打补丁”,以挽回企业形象。

在实际中,也确实有大部分房企存在资金链短缺问题,但在国难面前仍然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

确实,有些地方性的企业,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捐献了500—1000万元,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个额度。

不可否认,“企业表现社会责任只用捐款数额来衡量是否合适?”、“是否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哪些企业和哪些公众人物捐款额度,不同性质公司的标准又是否一样?”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王石&王老吉,商业伦理突现
5月18日的央视赈灾晚会上,王老吉的母公司香港加多宝集团捐款1亿元。

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不知道要卖出多少瓶王老吉?!
随后,网上马上出现了所谓“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
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同样延伸到了现实生活当中。

很多以前喝可乐的人纷纷改喝王老吉。

同时,网上开始讨论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危害,以凸显出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饮料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点。

还自发地为王老吉策划广告词,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
而一旦有人认为王老吉只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手段而已,马上就会被人骂作“枪手”。

“就算它是成功的营销,我也要力挺,至少它给灾区人民捐了1亿元。

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负责,遵守法律,赚取利润。

”此话没错,只是在灾难来临后,朴素的国人是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他们需要实际行动。

这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个体变得渺小和苍白无力,他们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公众人物或至少是有责任心的单位挺身于危难之际拔刀相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危难时方见英雄本色吧。

捐款门事件引发企业品牌深思
言论猛于虎,能影响一个群体的方向,所以,所谓领导者的表现更加让人关注。

王石言行对万科带来品牌创伤,一方面说明国内一些企业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个别企业领导人个人权力往往置于企业利益之上,这点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直从事万科研究的陈真诚说:“巨大而强势的话语权优势‘宠坏’了王石。

捐款纯属自愿,不以捐款多寡论高低,万科企业只捐款220万元一事本来只是受到网民及媒体方面的质疑。

可是,面对质疑,作为万科董事长、广泛受到青睐的王石却过于随意使用舆论。

当然,如果分析‘捐款门’的积极意义,则在于可以告诫一些企业家等成功人士:不要过于相信话语权,不要漠视公众舆论压力,不要漠视社会责任底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尤其是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企业来讲,企业的兴衰就是企业家的成败。

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企业家这个关键因素的作用。

在国内,企业家的形象对企业形象有更大的关联性,因此企业领导人形象管理是控制企业风险因素的重要环节。

以往谈企业社会责任,似乎都适合企业将所得回报社会,完全是一种慈善性活动。

而国际最新
的CSR战略,则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关联起来,认为企业完全可以达到将社会责任付出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不仅有效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捐款门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了,现在再讨论捐款数额多少已无意义。

灾区要重建,企业要发展,社会也要进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我们一起来做。

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民族更加强盛,希望我们的企业健康发展,希望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