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2.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3.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

这说明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B.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C.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4.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

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5.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百分比简表(世界总量=100)。

此表A.工业革命缩小了各国经济差距B.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进步D.技术创新极大影响了经济发展6.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7.有人认为:1920年代是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开端。

并具体指出一项新产品对大众文化有重大影响。

请问他指的产品是?A.收音机B.电视机C.报纸D.电报8.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新兴工业区不需要建立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是要综合考虑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如美国旧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公园等。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C.政治多极化的需要D.国家发展重工业的要求9.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被利用。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史记》终究还是《史记》10.下图分别是1784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1870年格拉姆制造的发电机,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关于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B.都因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发明C.都促使了应用该技术的国家调整生产关系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1.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

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1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

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

”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二、材料分析题13.阅渎下列材料材料一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

”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但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

材料二董仲舒是汉朝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材料三 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能在核战争爆发时保障军队内部的通讯联络,建立了由4台计算机互联而成的实验性分组交换网络——阿帕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一个名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并向全社会开放,使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服务阶段。

1991年,欧洲核子物理中心发明了用超文本链接网页的环球网(WordWideWeb,缩写为WWW),也称为“万维网”,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献检索和查阅方法,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材料四信息泛滥、网上黄毒、沉溺于网络以及利用网络犯罪等等,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有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剂或催化剂”的科技发明,并分别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在近代影响人类进步的科技革命中,我们却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计算机网络出现的直接原因。

概括其发展过程。

(4)材料三、四给予我们什么启示?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5.儿童作为传统史学的边缘“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希腊的社会和家庭里,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生杀予夺之权悉操于父亲之手。

柏拉图认识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意义,亚里士多德针对弃婴的习俗,要求制定法规,禁止放弃婴儿(但畸形或残疾者例外),他认为“七岁以下儿童应受家庭教育”。

——摘自学佳等《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材料二直到12世纪前后,中世纪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也没有表现他们意愿。

我们宁愿认为,这是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表现。

从罗马程式的世界到13世纪末,儿童没有自身的特点,只是身材缩小的承认。

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

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做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并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

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法)科利普·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材料三 20世纪以来,现代媒介化社会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空间环境,儿童作为重要的社会构成,必然身处同样的文化语境,童年—儿童的生活亦是在其中展开的,因此现代社会经由传媒提供给儿童的相应的精神生活,也即儿童文化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方式必定暗示了童年生活的各种症候。

同学校、家庭等带有社区性质的环境相比,具有社会性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或更深刻持久。

——引自网春鸣《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症候》(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希腊人对儿童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希腊儿童是如何被培养成合格的城邦公民。

(2)阅读材料二,说明15世纪以后“儿童逐渐被发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性的大众传媒”具体有哪些形式,并简析其对儿童的影响。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1.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经济危机的爆发推动新的科技创新,引发了科技革命,据此可知科技革命能够帮助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D项正确;科技革命是摆脱危机的一条出路,但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A项错误;科技是克服经济危机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B项错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力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C项错误。

2.B【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反映了欧洲是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然后征服了世界的实质,而工业革命又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故此题选B;ACD三项都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世界的表象,而不是实质,故可排除。

点睛:解此类试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反映了欧洲实现对世界的支配的实质性问题,对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这一说法体现问题的实质,其他选项则是表象,据此可选出正确路答案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