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9动物的觅食行为汇总

最新9动物的觅食行为汇总


海滨蟹的食物-贻贝
鹡鸰的食物选择
以上2例表明,捕食者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利性更大的食物。
海刺鱼的食物选择
不同大小的海刺鱼分别选择不同大小的猎物(新糠虾)作 为最喜食的食物(仿Kislaliogu等,1976)
2、最适食谱
在捕食者的食谱中应该包括有利性大的食物 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有利性小的食物, 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最适权衡。
4、动物觅食的另一经济原则——将 饥饿风险降至最小
俗话说“饥不择食”,一个饥饿的动物对食物的选择 性往往会大大下降,此时它会吃一些平时不去吃或不 喜欢的食物。因为对处于饥饿状态的动物来说,饥饿 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利于增加它能量储 备的食物都会减少它的死亡风险;相反,在饥饿风险 较小的情况下,动物对食物往往就会进行选择和挑剔,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摄取率。
亲鸟一次带回几只大蚊幼虫最为合算?物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觅食时,必定会借助 于性为适应减少觅食投资和提高觅食效率。
现在已经证实着红星为适应就是从取样中获得食 物分布的信息,并依据这种信息作出有力的觅食 决策。
3、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资 的一种行为适应
观察结果,绒斑啄木鸟在作出正确的取食决策 之前平均需要检查1.7个洞。
另一个安排
让一些树干含有0粒种子,而让另一些树干含有6粒种 子(即作出0或6的安排),或是让一些树干含有0粒种 子而让另一些含有12粒种子(即0或12的安排)。
经过理论计算,最经济的觅食决策是在连续检查 6个(0或6安排时)和3个(0或12安排时)洞是 空的时,就不要在这个树干上继续搜寻下去。
最适食谱模型
231))只如搜要果寻根有时据利间食性和物食有物利的 平性可 均和获 有搜得 利寻性食增 将物加 随时, 着间那 食去么 谱县最 范计适 围算食 的出谱 扩单中大位的而时食减间物小的种; 食类物数摄就取会率减,少就;可以知道最适食谱中的食物种类数;
最适食谱模型
1)捕食者总是偏爱较为有利的食物; 2 )当有利食物很多时,捕食者就会表现出更大的选择; 3 )捕食者拒绝吃有利性小的食物。
9动物的觅食行为
第一节 最优化觅食
一个动物在取食前必须首先决定到哪 儿去取食,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什么 时候转移取食地点。 食物的最适选择 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1、食物的最适选择
最有利的食物:衡量食物有利性的尺度:食物净
值(即食物总值减去搜寻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 与处理时间(指从捕获猎物到吃下猎物所花费的时 间)之间的比值。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鸟的取食决策发生 变化,即从确定性选择转变为风险选择。
捕食风险对社会行为和繁殖的影响
艾鼬气味对根田鼠一般动作、探究、自我修饰及婚配 行为的频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各种行为累积 时间的作用则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艾鼬气味可提高 雄体及雌体一般动作及雌体亲密行为的累积时间;对 雄体自我修饰行为,以及雌体攻击、探究及自我修饰 行为的累积时间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
对植食性动物来说,食物的营养质量问题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植物常常缺少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植食动 物只有靠严格的选择所食植物的种类才能达到各种营 养物摄入量的平衡。
红脚鹬对食物质量的选择
植食性动物-驼鹿
植食性动物-黄鼠
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第二节 觅食行为经济学
椋鸟的食物运量问题 海滨蟹的食物选择与经济模型 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资的一种行为适应 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动物觅食的另一经济原则 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社会性昆虫觅食行为经济对策
最适食谱的室内及田间试验
实验一:蓝腮太阳鱼
由此可知,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小的食物越来越不被捕食
实验二:大山雀
实验三:红脚鹬的野外观察
红脚鹬对食物的选择性随着大沙蚕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 到完全拒绝吃小沙蚕。
3、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动物选择食物不光涉及到食物大小的选择,事实上, 动物有时是根据食物的营养质量来选择食物。
确定性选择和风险选择
1980年,Caraco等人作了一个实验,在一个鸟舍中为黄 眼灯心草雀提供良种餐法供其选择:一种是风险选择(一 半机会得到4粒种子),一种是确定性选择(每次都能得 到2粒种子)。
用两只饥饿的灯心草雀进行检验:一只是饥饿1小时后(2 粒种子刚好满足需要),另一只是饥饿4小时,它必须作 出风险选择才有机会获得维持生存的食物。
1984年Lima研究了绒斑啄木鸟的取样行为。 在每根树干上都有24个洞,啄木鸟喜欢吃的 种子就藏在洞内。啄木鸟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树 干上的洞是空的,所以它们在开始觅食时就必 须收集每一根树干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决 定是否应该在一根树干上继续搜寻下去。
绒斑啄木鸟取样行为的试验
最简单的试验安排
让一部分树干上的洞全是空的,而另一部分树干上的 洞全都藏有种子(即作出0或24的安排)。
观测值的平均数分别是6.3和3.5,这与理论值很接 近说明绒斑啄木鸟能够利用所搜集的信息及时作 出符合经济原则的觅食决策,使食物的净摄入率 达到最大。
大山雀取样行为的实验
1974年Smith和Sweatman做了个实验:在室内一个大 鸟舍中安置6个藏有蠕虫的生态小区,蠕虫密度各不相同, 然后训练大山雀去搜寻蠕虫。
1、椋鸟的食物运量问题
椋鸟主要靠捕大蚊幼虫 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来喂 养雏鸟,在生殖季节最 繁忙时,每只亲鸟每天 要在鸟巢和取食地之间 往返飞行多达400多次, 一次次地把食物带回巢 中喂给雏鸟。
亲鸟每次多带幼虫回巢就会减少往返次数,但椋 鸟是用喙以特定方式搜寻食物的,起初,它的搜 寻效率很高,但当它的口里已含有幼虫时,搜寻 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每次收集的猎物太多 ,其总效益不一定最好。
结果:大山雀很快学会了把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食物密 度最大的生态小区内,但在其他有利性较差的小区内,他 们花费了比最优时间更多的时间。
当生态小区的质量突然下降时,大山雀会转到第二个较有 利的生态小区觅食。这表明,大山雀似乎对每个生态小区 事先都取过样,并能把取样所获得的各生态小区相对有利 性信息储存起来,必要时加以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