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退行性膝关节炎诊疗常规
【概述】
退行性膝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膝关节病变。
其特征为膝关节软骨出现退化改变,软骨变性剥脱、骨赘形成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多见于5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之范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加之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以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一)、膝关节酸痛,胀痛为主要症状,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50-60岁中老年。
尤以长距离行走,剧烈运动,受凉或阴雨天时加重。
(二)、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甚或下楼时双膝发软,易摔倒。
(三)、膝关节活动受限,跑跳跪蹲时尤为明显,甚则跛行,但无强直;膝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声或摩擦音。
(四)、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关节肿胀和积液,或可见股四头肌萎缩。
(五)、专科检查
1、膝关节局部压痛明显,关节可见肿胀,活动不利。
2、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关节肿胀和积液。
3、被动运动时膝关节有响声或触及骨摩擦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模糊,髁间棘变尖,髌骨边缘骨质增生等。
血、尿常规化验均正常,血沉正常,抗“O”及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为非炎性。
【诊断】
一、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中医证候诊断:1、肾虚髓亏:膝关节隐隐作痛,伴有头晕,耳鸣、耳聋、目眩。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2、阳虚寒凝,膝关节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
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3、瘀血阻滞: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
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
二、鉴别诊断
西医鉴别诊断
1、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活动量越大,疼痛越明显,且有过伸痛,行走无力。
膝前侧、下端、内侧、外侧及腘窝均有压痛,按压髌骨时伸膝,可触及摩擦感及疼痛。
髌骨研磨试验
阳性。
2、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韧带损伤部位有固定压痛,常在韧带的上下附着点或中部。
膝关节呈半屈曲位,活动关节受限。
侧方挤压试验阳性。
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外伤史,伤后关节疼痛、肿胀,有弹响和交锁现象,膝内外间隙压痛。
慢性期股四头肌萎缩,以股四头肌内侧尤明显。
麦氏征和研磨试验阳性。
4、髌下脂肪垫损伤:有外伤、劳损或膝部受凉病史。
膝关节疼痛,下楼梯为甚,膝过伸位疼痛加重,髌下脂肪垫压痛明显,膝过伸试验阳性,髌腱松弛压痛试验阳性。
X线膝侧位片,可见脂肪垫支架的纹理增粗,少数可见脂肪垫钙化阴影。
中医鉴别诊断
一般应与扭伤与骨折相鉴别,多有明显外伤史,摄X线片可明确。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理疗:可选择高、中、低频电疗,红外线1至2种配合治疗。
2、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尼美舒利0.1口服,一日二次辅助治疗。
(二)、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治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取穴膝眼、鹤顶、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等,针后加电针,断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
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2、推拿治疗:(治则取穴同针灸治疗)手法以滚、按揉、拿、搓法等,每次2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3、中药熏蒸治疗:(药物为科内协定处方)每次3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再行下一疗程。
4、中药治疗:
(1)肾虚髓亏型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生地12克杜仲15克牛膝10克独活15克茯苓15克寄生12克秦艽10克续断15克
防风10克党参12克川芎12克白芍15克桂枝6克甘草6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2)阳虚寒凝型
治法:温经散寒,温补肾阳,通络止痛
方药:右归丸加减;
杜仲15克枸杞15克当归10克鹿胶10克
菟丝15克肉桂10克牛膝10克续断15克
生地10克巴戟12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3)瘀血阻滞型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赤芍15克生地10克羌活12克木香6克
甘草6克牛膝10克
上方一剂加水500,文火煎至200ml,每服100 ml,1日2次,1日1剂。
4、中药丹参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活血祛瘀,1 日1次,连续10天。
(三)疗效标准
1、治愈:膝部疼痛消失,膝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膝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四)调护宜忌
1、针灸科二级护理。
2、注意局部保暖,多休息,少走路减少患膝负重。
3、正常饮食,早期不宜饮酒,少食酸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