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雄关漫道长征路雄奇壮丽七律诗——《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

雄关漫道长征路雄奇壮丽七律诗——《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

雄关漫道长征路雄奇壮丽七律诗——《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作者:岳怡王林波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10期一预习分享,把握学情1.分享预习成果。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所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请拿出课前预习单,大家先来分享课前预习成果。

这组词语谁会读了?(出示)五岭乌蒙岷山(指名读)师:这组词语有个共同点,谁发现了?生:都是写山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

对,它们都是长征途中的大山。

这些山都是什么样的山?第二组词语,谁会读?(出示)逶迤磅礴(生读)师:这两个词都在写山,却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呢?生:逶迤是指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课前查了字典。

师:真是个好习惯.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生:(异口同声)五岭。

师:磅礴又是什么样子的?生:大概是气势雄伟的意思吧。

师:(点头)你看,“磅礴”二字是什么偏旁?生:石字旁。

师:你想想这会是什么样的山?生:石头多,山陡峭,险峻。

师:(握手示意生坐下)你们看,中国的汉字非常有趣,我们有时候通过偏旁部首也能揣摩出词语的意思。

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生:(异口同声)乌蒙。

师: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4000多米,真可谓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2.浅谈微课收获。

师:老师课前发给同学们的《长征》微课看了吗?谁看懂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生举手示意)师:谁还读过长征途中的其他故事?生:我读过《金色的鱼钩》。

师:这是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还有吗?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

师:这是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特别辛苦。

师:是啊,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

生:很艰难,不容易。

师:没错,那真是超乎寻常的艰难。

在毛主席的眼里,长征是怎样的呢?我们往下学习。

二练读诗文,感受诗韵师:《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一共有八行,一行七个字,所以简称七律。

每两行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拿到一首诗,先要做什么?生:读。

师: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任务。

(黑板右侧板书“读诗文”)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师:谁会读了?(指名读)发音很标准,每个字都读对了。

谁还能读?(再指名读)读出了诗的节奏,这是七言律诗的第一个特点:节奏美。

(黑板左侧板书“节奏美”)大家一起读整首诗,感受七言律诗的节奏美。

(生齐读)师:同学们之所以读得这样朗朗上口,是因为诗文中藏着一个秘密。

(出示整首诗)仔细看,这秘密是什么呢?生:每一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不过不是每一行哦。

创作七言律诗是有规定的,一般来说,诗中的第二、四、六、八行要押韵,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这是七言律诗的第二个特点:韵律美。

(黑板左侧板书“韵律美”)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首诗和谐的韵律美和鲜明的节奏美,诗读到这里可以了吗?生:(齐)不可以。

师:那还得学习什么呢?生:还得知道诗意。

三语言实践,积累经验1.合作解读诗意。

师:解诗意是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黑板右侧板书“解诗意”)这个学习任务请同桌两人借助课中学习单合作完成。

(生按照学习单上的引导合作学习)2.以学定教,点拨引导。

师: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在首联诗后都打了“、/”,表示都会了,是吗?生:(齐)会了。

师:真的吗?我可有一双会辨别的耳朵哦,只要一听朗读我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

(指名读首联诗句)师:我听到你强调了“不怕”二字,是想告诉大家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吗?(生点头)(再指名读首联诗句)师:“只等闲”你读得轻了些,是想表达红军战士把这些困难都不放在眼里,藐视困难吗?(生点头)两位同学带着各自的理解都读得很好。

下面大家一起读首联诗句。

(生齐读)师:我看到有些同学的学习单颔联诗后有了小问号,先说说疑问在哪儿?生:我不明白“腾细浪”和“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有哪位同学可以解答?生:我觉得“腾细浪”就是翻腾的小浪花的意思。

生:我觉得“泥丸”就是用泥巴做的小圆球,但是我不知道“走”是什么意思?师:小泥丸在地上会怎么动呢?生:滚动。

师:那你猜猜“走”会是什么意思?生:是滚动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毛主席的眼里那绵延千里的五岭就像什么?生:细小的波浪。

师:那高大险峻的乌蒙就像什么?生:滚动的小泥丸。

师:诗人这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带给你什么感受?生: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生:不怕困难,很乐观。

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这就是乐观,你说得很准确。

你能读出这样不怕困难和乐观的态度吗?生:能。

(生读)师:我们换一种读诗的方式来读读,看看这样读你会发现诗人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老师读上联中的字或词,你们用下联中的字或词来对,就像对对子那样。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生:一些字或词都对应。

生: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师:同学们真厉害!律诗规定这一联诗句在用词上要一一对应,就像这首诗,用词非常工整。

这就是七言律诗的第三个特点:对仗美。

(黑板左侧板书“对仗美”)在下面的诗句中,同学们还能感受到这种对仗美。

我们接着读诗。

我刚才看到颈联中的小问号最多,谁来说说你的疑问?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暖”和“寒”。

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要想读懂“暖”字的含义,请你结合课前预习单上《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想一想。

生:我知道了,红军渡金沙江的时候,没有费一枪一弹就过去了,所以用“暖”字。

师:你理解得真好!“暖”是胜利的喜悦,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一场战斗,同样取得了胜利,带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不知大渡桥上的铁索为何而寒?听,夺桥的军号已经吹响了。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生:那场战斗牺牲了很多红军战士,所以让人觉得心里很寒。

师:那的确是一场恶战。

生: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夺桥,而且那座桥只有几根铁链,所以让人觉得寒。

师:是啊,那是一场亡命的铁血之战。

谁能读懂这大渡桥上铁索的冰凉?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我们都能读懂,那是一根根衔接紧密的英勇与无畏的铁索。

(生齐读)谁能读懂红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生齐读)我们都能读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给人民打开一条走向幸福的通途。

(生齐读)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一起读。

(生齐读)自然条件是艰险的,其间的战斗是惨烈的,但是红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接着读诗句。

哪个字或词是当时红军战士心情的写照?生:我觉得是“喜”。

生:我认为是“笑开颜”。

师: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非同一般,他们为何而喜?为何笑开颜?生:因为马上就要胜利了。

生:因为他们根本不怕困难。

生:就像首联说的,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那些困难都是等闲小事。

师:所谓“诗言志,诗传情”,请大家仔细品读,想一想这首诗在赞扬谁,赞扬他们怎样的精神。

(生自读诗歌,自主感悟)师:谁来谈谈?生:我觉得是在赞扬红军战士。

师:(板书“红军”)你认为赞扬了红军怎样的精神?生:不怕困难。

(生板书“不怕难”)师: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首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不怕难”“只等闲”。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赞扬了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

师: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颔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腾细浪”“走泥丸”。

(生板书“乐观”)师:还有谁想说?生:我觉得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师:你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颈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板书“英勇”“无畏”)师:通过读诗文,我们读出了毛主席对红军战士的赞扬和歌颂,那诗文中有没有提到一个红军战士?生:没有。

师:五岭空自逶迤,乌蒙空自磅礴.金沙空自暖,大渡空自寒,空无一人。

为什么?因为红军的铁骑早已翻越千山万水,早已跨越千难万险,从容而过了。

仔细听,看老师是怎么抓住最能表达诗情的字来诵读的。

(师配乐范读)师:大家想不想配乐读诗?谁来试试?(指名读)师:读得大气磅礴!(指名读)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赞扬。

一起读。

(生齐读)师:毛主席正是以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和百战沙场的伟人胸襟成就了这五十六字的千古绝唱。

同学们读毛主席的诗有什么感受?生:这首诗读起来语调高昂。

生:这首诗让人感觉很大气磅礴。

师:的确是这样,诗如其人。

想不想再读读毛主席其他的诗词?四以诗带诗,拓展积累师:开课时我们说毛主席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有这些诗句为证——(出示毛主席的其他诗词,生读、感悟毛泽东诗词的风格魅力)师:我们说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这些诗句为证——生:今日长缨(ying)在手,何时缚(fu)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师:我们说毛主席不仅有伟人的胸襟,也有凡人的情怀,有这些诗句为证——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采桑子·重阳》师:我们说,毛主席是豪迈的政治家,是伟大的人民领袖,有这些诗句为证一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出示作业)1.读诗走近伟人,背诗积累语言,完成课后学习单。

2.歌颂长征,缅怀先烈——写一段感悟:作一首小诗;办一份小报。

(任选)师: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这两项作业。

下课!评析: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潜心学习,有所发现;需要关注语言文字,体会表达的妙处。

细细品味岳怡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我们能够得到如下启示。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

这首诗与学生以往学习的古诗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岳怡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比较,在比较中有所发现。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岳老师引导学生继续发现,很快学生就明白了押韵的作用,并且知道了七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八行是要押韵的,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这些发现都是非常宝贵的,是这一课教学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是古诗词这一类文体的独特属性。

这节课上,岳怡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在进行生字词教学时,她将重要词语分组呈现,每一组词语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比如“磅礴?一词的教学,岳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设计非常巧妙。

细细品读语言文字,我们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独特的表达秘妙,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工整的对仗就非常值得品味学习。

教学中,岳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表达特点,并且带着学生去发现;当学生有所发现后,她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对仗美,感受这首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