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推进音乐课程改革进程中,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正在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模唱、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音乐欣赏和歌唱及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音乐综合理论知识与技能。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向前, 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应该说, 目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

随着音乐课程的普及程度和在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的突显, 音乐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看重,而且在相当程度上, 让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因此,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时机从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有机地渗透,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达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会聆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是听觉艺术, 所以感受音乐首先得靠听觉。

在音乐课堂上, 为学生营造聆听音乐的环境,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或诱导学生聆听音乐时,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入手, 例如: 旋律、节奏、情绪、情感、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的表现手段, 构成音乐作品的形式要素。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循序渐进地欣赏,只要对音乐产生感觉,就会有所触动, 才会有所启发, 才会被打动, 才会想去了解, 才会想去再聆听的欲望, 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渴望。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 结合学习主题欣赏进行拓展聆听, 开阔学生音乐视野, 培养学生会听音乐的耳朵,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灌输, 就会让我们的学生有意无意接触到无数的优秀音乐作品,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关注身边的音乐、了解身边的音乐、感受身边的音乐、学习身边的音乐、享受身边的音乐、表现身边的音乐、创造身边的音乐等, 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善于捕捉音乐中的特性, 音乐无处不在的特点。

只有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去发现,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音乐、了解音乐、读懂音乐、喜欢音乐、享受音乐, 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为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生动的语言、自然美的教态等形象地感染、引导学生, 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内在美呈现给学生,还应以语言描述性为主, 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

同时, 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 ,能听懂音乐, 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能获得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包括音乐欣赏、鉴赏、表现、创造等活动, 同时将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音乐的整体感受中自然地完成学习聆听, 培养学生会聆听的音乐耳朵, 去享受音乐所带来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从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二、培养学生“模唱”音乐的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音乐旋律模唱能力, 行之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一个是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来提高模唱技巧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听旋律时, 要边听边随音乐划拍子,认真体验音乐旋律进行的速度,通过基本节拍、节奏训练,加强对各类节拍、节奏型的整体感知力。

听辨同一旋律时,也可变换节奏, 为判断不同的节拍做铺垫。

二是在确定正确的旋律进行速度后, 认真体验音乐旋律的节拍重音, 明确拍子的节奏类型, 掌握不同的节拍特点及由此形成的节奏组合规律。

三是掌握常见的几种音乐旋律发展方式, 如重复、模仿等音乐特点。

分析音乐旋律的结构特点, 加深对曲调的理解与记忆, 这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结构感。

有了良好的旋律结构感, 才能理性地记忆音乐旋律。

四是加强调性训练,熟悉不同调式旋律的音调特征、调性差异, 加强对各类调式旋律特征的整体感知力,培养良好的调性感、音级感。

其实, 可以做听辨同一节拍节奏, 变换旋律音程的专门练习。

五是与视唱训练相配合。

在视唱练习时, 做到富有表情的视唱, 就像演唱歌曲一样。

提高模唱中对音乐旋律的音准、节奏及音乐表现力的准确把握能力。

另外,一定要加强中外音乐名曲的欣赏, 背唱音乐主题,积累音乐语言,锻炼音乐记忆力。

尽量做到快捷准确地记忆音乐、模唱旋律, 应该具备较强的音乐记忆力、敏捷的音乐思维能力、丰富的音乐联想能力及准确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应该说, 学生在学会聆听音乐作品的基础上, 让学生模唱音乐旋律, 特别是能对音乐作品音乐主题进行熟悉哼唱, 在循序渐进的音乐技能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模唱能力, 从中考验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及模仿能力, 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的关键。

从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考虑, 提升学生对旋律美捕捉能力的一条重要捷径。

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 也加强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深刻理解。

特别对喜欢的优秀音乐作品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水平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培养学生“视唱”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视唱教学是必须的, 也是相当重要的音乐技能之一。

它对我们学习歌曲所表现的需要的技能、技艺、表达、表现、音色、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等, 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聆听音乐和模唱音乐旋律的基础上, 让学生视唱熟悉的音乐旋律片段, 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谱兴趣和提高视谱能力,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视唱乐谱, 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音乐识谱技能,进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体验音乐所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力。

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主人, 积极参与音乐教学实践中, 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达到音乐的美育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活学生的音乐创意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进而促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以及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 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 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进行视唱、合作、小组创作、编创等, 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音乐欣赏、鉴赏音乐作品中,特别是要求学生在熟悉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时, 让学生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意性想法, 甚至在学生踊跃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及时点拨, 并对讨论结果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老师对他们独特的见解表示赞许,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激发学生们创意性音乐思维, 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体验到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从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当然, 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会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欣赏、鉴赏能力, 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增进身心健康, 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歌唱”表现的能力唱歌是人的本能。

在唱歌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精选好听的优秀的歌曲教学, 并进行标准的范唱及选择质量好的录音范唱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感觉好听、想学, 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强音乐聆听、模唱、视唱也是激发学习唱歌的欲望。

再者,弥漫与强化性的反复听、唱, 也是达到会唱歌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努力把歌曲教唱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歌曲,最起码做到歌曲音准、节奏准确、情绪、情感表达到位。

当然,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先天不足, 音乐智能欠缺也就是说音乐天赋有差异。

所以, 要求我们的学生努力唱好歌曲就行了, 多给学生爱的鼓励。

每个人的嗓音就是一件现成的乐器, 是每个人能够很容易掌握的。

特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多音乐课上,我们都非常鼓励学生多唱歌, 通过唱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使之从内向外地表达歌曲情绪, 抒发自身丰富的情感, 陶冶性情。

进而使学生打心里喜欢唱歌, 喜欢上音乐课。

从而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

当然, 音乐课中发声练习也是培养学生唱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计合理的发声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

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用“心” 去歌唱, 注意把握每首歌曲感情的基调, 或是深情赞颂, 或是亲切自豪,或是欢快热情,或是庄严雄伟,或是明朗开阔, 或是真挚自然, 或是哀婉伤感, 或是优美抒情等等, 才有可能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我经常鼓励学生, 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唱歌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

一方面, 教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信心, 培养学生快乐地唱歌。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音乐媒体、网络、影视、CD MP3广告音乐等多种传媒学会唱歌。

另外, 要求学生讲究正确的歌唱姿势、有规律的发声训练习惯、正确有效的呼吸方法、发音平稳、情感要丰富细腻、咬字吐字正确而清晰、连音与断音的技巧等技能, 关系到歌曲富有魅力的表演。

在教唱歌曲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唱好的歌曲, 喜欢唱教材里的歌曲, 喜欢唱优秀的歌曲, 喜欢唱艺术的歌曲、喜欢唱经典的歌曲, 通过长期的歌唱训练, 让学生努力唱好每首歌曲, 展示各自的个性特点, 发挥学生的声音特点与优势,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教师因势利导, 结合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和创作者的意图, 对歌曲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处理。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提升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激活学生丰富情感, 意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

音乐对人的情感造成的影响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艺术能更有效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合理运用情感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享受音乐所带给人们的韵律美, 并从中陶冶性情,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魅力, 抓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感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都起到独特作用。

对于音乐学习来说,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整体音乐素质也好,均离不开音乐兴趣这个根本的源泉。

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第一,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 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