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安全技术交底
5.4.2对烧伤面积较大的伤员要注意呼吸,心跳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脏复苏。
5.4.3 对有骨折出血的伤员,应作相应的包扎,固定处理,搬运伤员时,以不压迫伤面和不引起呼吸困难为原则。
5.4.4 可拦截过往车辆,将伤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救治。抢救受伤严重或在进行抢救伤员的同时,应及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由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抢救伤员的工作,并派人接应急救车辆。
1 围岩较差、开挖工作面不稳定时,应采用短进尺、上下台阶错开开挖或预留核心土措施,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注浆等措施加固开挖工作面。
2应根据围岩条件和初期支护钢架间距确定台阶上部开挖循环进尺,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V、Ⅵ级围岩不应大于1榀钢架间距,Ⅳ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
3围岩较差、变形较大的隧道,上部断面开挖后应立即采取控制同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的措施。
4.3创伤出血者迅速包扎止血,送往医院救治。
4.4发生断指立即止血,尽可能做到将断指冲洗干净,用消毒敷料袋包好,放入装有冷饮的塑料袋内,将断指与伤者立即送往医院。
4.5肢体骨折,固定伤肢,避免不正确的抬运,送往医院。
4.6肢体卷入设备内,立即切断电源,如果肢体仍被卡在设备内,不可用倒转设备的方法取出肢体,妥善的方法是拆除设备部件,无法拆除拨打119报警。
5.3 电气设备着火处置措施
5.3.1 电线、电气设施着火,应首先切断供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电源。
5.3.2 电气设备着火,灭火人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装备器材投入灭火战斗。
5.3.3 及时疏散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及抢救疏散着火源周围的物资。
5.3.4 着火事故现场由熟悉带电设备的技术人员负责灭火指挥或组织消防灭火组进行扑灭电气火灾。
左右幅隧道测中线距离20m~20.63m。累计总长1995m。
二、隧道开挖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1、坍塌:未按照爆破方案施工;衬砌跟进不及时;掌子面到二衬、仰拱到掌子面的步距不符合要求;隧道围岩土质变化,初支不到位,土体不稳定、渗水等引起冒顶、片帮等坍塌。严格按照爆破方案施工,严禁加大用药量作业;戴安全帽、系安全绳,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二衬施工;加强超前检测和预报,预置救生管道等。
7、车辆伤害现场处置措施
7.1事故发现人员,第一时间以电话的方式通知应急自救小组,应急自救小组组长接到报警后,以电话的方式通知各成员赶赴事故现场,启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7.2拨打120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四、隧道开挖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取材于《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9.3.5人工开挖应设专人指挥,作业人员应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9.3.6两座平行隧道开挖,同向开挖工作面纵向距离应根据两隧道间距、围岩情况确定,且不宜小于2倍洞径。
9.3-7隧道双向开挖面间相距15 -30m时,应改为单向开挖。停挖端的作业人员和机具应撤离。土质或软弱围岩隧道应加大预留贯通的安全距离。
5.3.5 扑救电气火灾,可选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得使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
5.3.6 扑救电气设备着火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灭火人员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防毒口罩等措施加强自我保护。
5.3.7 公安消防队到达后,协同配合公安消防队灭火抢险。
5.4 现场抢救受伤人员的处置
5.4.1被救人员衣服着火时,可就地翻滚,用水或毯子、被褥等物覆盖措施灭火伤处的衣、库、袜应剪开脱去,不可硬行撕拉,伤处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棉布覆盖,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3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2.4拨打120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高出坠落现场处置措施
3.1肢体骨折
尽快固定伤肢,减少骨折断端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如没有任何物品可做固定器材,可使用伤者侧肢体,躯干与伤肢绑在一起,再送往医院。
1.长度小于300m的隧道,起爆站应设在洞口侧面50m以外;其余隧道洞内起爆站距爆破位置不得小于300m。
2.装药、起爆、通风、盲戏炮处置等应符合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有关规定。
9.3.3爆破后应按先机械后人工的顺序找顶,并应安全确认。
9.3.4机械开挖应根据断面和作业环境选择机型、划定安全作业区域,并应设置警示标志。
6.2高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方法: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抛掷一端可靠接地的裸金属线使线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
6.3自救方法:一旦发生触电事故,现场又无人救援,此时务必镇静自救。触电后,在意识完全
丧失前,触电者可用另一只手抓住电线绝缘处,把电线拉出,摆脱触电状态。如果触电时电线或电气固定在墙上,可用脚猛蹬墙壁,同时身体往后倒,借助身体重量甩开电源。
4.7受伤人员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4.8受伤者伤势较重或无法现场处臵,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
4.9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工作,以便进行事故调查。
5、发生火灾现场处置措施
5.1火情处置程序
报警:所有员工应熟悉报警程序,发现事故征兆,如电源线产生火花,某个部位有烟气,异味等。现场第一发现人员应立即报告值班领导(负责人)按报警器报警,现场人员进行自救、灭火、防止火情扩大。
1.2当塌方事故发生后,造成人员被埋、被压的情况下,应保护好现场,在确认不会再次发生同类事故的前提下,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受伤人员
1.3当少部分土方坍塌时,现场抢救组专业人员要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伤及被埋人员;当较大土方坍塌,造成较大安全事故时,由现场最高级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班组协调作战,保证抢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采用吊车、挖掘机进行抢救,现场要有指挥并监护,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
3.2检查呼吸、神志是否清楚,若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复苏。
3.3如有出血、立即止血包扎。
3.4如须把伤员搬运到安全地带,搬运时要有多人同时搬运,禁止一人抬腿,另一人抬腋下的搬运方法,尽可能使用担架、门板,防止受伤人员加重伤情。
3.5如无能力自救,尽快将受伤人员采取(4)方法,送往医院或等待医务人员救治。
接报:值班人员接报后,立即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情况,组织人员进行自救灭火。并报告烧结二厂负责人或应急救援组,做好现场灭火处置工作。
火情已被扑灭,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待有关部门对事故情况调查后,经同意,做好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
5.2 火灾处置程序
5.2.1事故现场继续蔓延扩大,现场指挥人员通知各救援小组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履行各自职责投入灭火行动。
5、火灾:电线断路、堆放易燃材料、导线截面积不足。严格按TN-S三相五线制架设施工用电线路,不在洞内堆放易燃易爆材料。
6、触电:未采用安全电低和漏电保护装置,未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进行施工用电架设,个体防护不到位。严格按TN-S三相五线制、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架设施工用电线路,使用安全电压(≤12V),穿缘缘鞋。
2.物体打击:爆破后浮石未清理就开始出渣、钻眼,初砌台车上施工用具、材料等掉落击伤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安全帽,规范堆放材料;爆破后必须先清理浮石方可开始出渣、钻眼。
3、高处坠落:台车无临边防护栏,作业人员从台车作业平台上坠落。做好临边防护,设置防护栏杆,系好安全带。
4、机械伤害: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检查、维护保养不及时造成机械伤人。加强日常检查、维护及保养,严按执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度;
左幅隧道:起止点桩号为ZK113+340~ZK114+345,全长1005m;隧道起点~ZK114+114.885位于直线段上,ZK114+114.885~ZK114+264.885位于R=2150m、Ls=150的左转缓和曲线上,ZK114+264.885~隧道止点位于R=2150m的左转圆曲线上,隧道起点~ZK113+464所在路段纵坡为+0.87%;ZK113+464~隧道止点所在路段纵坡为-2.305%;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72m。
5.2.2按指挥人员要求,通讯联络组向公安消防机构报火警,及向有关部门报告,派人接应消防车辆,并随时与救援处置领导小组联系。
5.2.3各灭火小组在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之前,应继续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灾,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加强冷却,撤离周围易燃可燃物品等办法控制火势。
5.2.4在有可能形成有毒或窒息性气体的火灾时,应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防救援灭火人员中毒,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听从指挥积极配合专业消防人员完成灭火任务。
宁蒗至永胜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A14-1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
交底单位: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宁永项目施工总承包管理部
接受交底单位:云南宇林劳
交底人
交底人数
交底部位:白马隧道进口
交底内容:隧道开挖安全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白马隧道为一座分离式隧道,右幅隧道:起止点桩号为K113+380~K114+370,全长990m;隧道起点~K114+142.950位于直线段上,K114+142.950~K114+292.950位于R=1950、Ls=150的左转缓和曲线上,K114+292.950~隧道止点位于R=1950的左转圆曲线上;隧道起点~K113+475所在路段纵坡为+0.878%;K113+475~隧道止点所在路段纵坡为+2.3%;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74m。
9.3.8涌水段开挖宜采用超前钻孔探水查清含水层厚度、岩性、水量与水压。
9.3.9全断面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控制一次同时起爆的炸药量。
2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应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或预加固。
9.3. 10台阶法和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除应符合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