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配套人教版教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配套人教版教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配套人教版教材]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目录总体安排 (1)第一单元人与自然(8学时) (1)一、壶口瀑布(2学时) (2)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学时) (5)三、藏羚羊跪拜(1学时) (7)第二单元生命真谛(10学时) (9)四、人生三步骤(2学时) (9)五、淡之美(2学时) (11)六、石缝间的生命(2学时) (12)第三单元人文情怀(8学时) (14)七、咬文嚼字(2学时) (14)八、获得教养的途径(1课时) (16)九、红楼点滴(1课时) (19)第四单元职场哲思(6学时) (20)十、创造宣言(1学时) (22)十一、迎接挑战(1学时) (23)十二看吧,我终于办到了(1学时) (24)第五单元古代散文欣赏(12课时) (26)十三劝学(2学时) (27)十四鸿门宴(4学时) (28)十五师说(3课时) (31)第六单元诗歌散文欣赏(7课时) (34)十六.《荷塘月色》(2课时) (35)十七.《雨巷》(1课时) (39)十七.《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1课时) (42)总体安排教学计划安排(59学时)阅读教学:38学时,6个单元,18篇课堂讲读课文,6篇课堂自渎课文。

写作教学:15学时,3篇大作文,4篇小作文。

依据教材安排,大作文3篇为:记叙文1篇,议论文2篇(立论和驳论),请柬、发言提纲和广播稿3篇,其他1篇。

口语交际教学:6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及要点提示第一单元人与自然(8学时)单元教学要求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阅读方法训练———引申与联想。

要求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反复研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对文中的意义进行发掘和创造,展开引申与联想,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记叙文写作——人物、事件、景物。

结合写作案例,从人物、事件、景物三方面把握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①写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事件中表现人物个性;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要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②写出事件的波澜:巧设悬念;抑扬兴波;突然转折。

③写出景物的特征:白描勾勒,工笔描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善用修辞。

3、口语交际(1学时):体态语。

了解体态语包含的范围(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身姿语言),掌握使用体态语需遵循的几点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配合有声语言,指导学生体态语的运用。

使用体态语需遵循的要求:①言行同步,服从内容需要。

②一举一动,切合场合对象。

③大方得体,讲究风度文雅。

④特别注重使用“微笑语”。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一、壶口瀑布(2学时)1、解题: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相关视频:/doc/207137459.html,/programs/view/uPS 91gq2VV o//doc/207137459.html,/u/vw/1369116/doc/207137459.html,/b/13605786-1381536523.html)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黄河从舒缓宽阔约400多米的河床陡然收缩跌落至宽40余米的深槽,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2、把握课文主题:《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3、理解基本内容:《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更是作者对黄河在壶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的精神由衷地赞美。

作者从水的世界顿悟出人的世界,从水的精神顿悟到民族的精神。

4、段落和结构:课文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5、赏析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景物描写季节声势景感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惊心动魄)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撼人心魄的壮美旱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柔)“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波澜壮阔)“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6、赏析作者描写瀑布的优美语言,感受雄浑的意境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7、写作特点:描写瀑布时作者用词精炼、传神、具有震撼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景物时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在议论与抒情中更好的升华了主题,让我们在品味壶口瀑布所蕴含的真谛时,展开联想,接受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8、拓展思考: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在你周围有哪些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人和事。

(或者结合自己经历的磨难谈谈现在的你具有怎样的性格?)9、应用训练(1)为课文第四自然段配乐并朗读。

(2)课后要求学生摘录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文中对黄河的描写很具震撼力,用词精炼、传神,模仿作者的写法也来描写某一处山水。

(4)作者认为黄河的性格是伟大的,却仅仅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壶口”才显现出来,请你围绕“水”展开联想,写出“水”带给你的哲理性的思考。

10教学建议:阅读教学中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1)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3)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学时)1、把握课文主题: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作者与大自然交流的感悟,表现他“甜蜜而深邃的幻想”。

他认为,在自然的怀抱里,人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自然人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归。

这篇文章即写作者逃脱人世的扰乱,走进大自然中的愉快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联想。

2、背景介绍:16~18世世纪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后半期在法国历史上称为“旧制度”。

3、认识了解作者: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以下内容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介绍)(1、酷爱读书:2、独立谋生:3、崇尚自然: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

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天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

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

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

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

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

“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4、隐居著述: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

5、横遭迫害: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

《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

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

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

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

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土国管辖的地区。

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

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

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

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

他先后著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4、反复诵读:品味作者轻盈而真挚的语言,感受作者陶醉自然的心境,享受自然的快乐。

5、文章主要写作特色:语言优美,联想丰富、形散神聚6、阅读指导建议:先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再配乐朗读,体会作者向往自然、陶醉自然、崇尚自然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产生的联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由、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