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整理常用学习知识点整理1、整理书上的知识要点当我们在一个行业中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接触到一些非常重要的知识。
所以我们可以先将书上写得比较多的知识点,一一梳理出来,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拿出来自己做一下测试。
这样可能能够保证我们能够迅速将书上写好的知识点记住并掌握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快地掌握书上这些内容,可能有的人是因为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时间比较紧张而不能够将书上所有知识进行归纳。
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做笔记将一些重要知识整理出来进行梳理:如果你是用比较快速的方法来记录一些重要知识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记住重点、难点、知识点和重点记忆点是怎么来记录的。
2、将书上内容分解成重点知识点如果是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知识点,或者是在学校里看过的书籍,或者是在辅导书里看到的知识点,你应该在课上找到相应的重点内容,然后把它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
当然了,分解出来,更多是要通过实践去巩固一下。
因为你是很难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所以这个步骤其实就会把每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3、总结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4、根据自身情况总结做题思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规律的东西是需要坚持去做的。
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自己明明知道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不出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你写完题以后,感觉自己已经做过很多次题了,但是还是做不出题目中给你提示的点,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分析问题之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给出解题上需要怎么做呢?对于学生来说也不难发现:其实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思考这一类的题目。
因为平时训练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懂要仔细去分析、去总结的题目。
5、总结要整理的内容,也就是整理知识要点把这些总结好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进行归纳整理,就是大家常说的整理知识要点了。
这个整理过程可以是概括,也可以是归纳。
我们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会发现他最重要的部分就在这两个部分: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很多同学都对自己如何进行总结这方面很迷茫,也不知道究竟要总结什么点来帮自己做最好。
1、知识点梳理把每个知识点都按一定的顺序梳理2、知识结构图把一个单元的所有概念都罗列出来,包括与本单元有关但没有出现在本单元的概念,只罗列这些概念的名词。
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用箭头将他们连接起来。
在箭头上注上联结词。
归纳总结的形式常见的有:1、摘要式摘要式是摘取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要点),部分原文照抄或通过浓缩再以简练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一种笔记形式。
这是一种较简单、易掌握的归纳总结方式。
运用摘要式在内容上一定要抓住重点(要点)。
高度浓缩的摘要式归纳总结可以将一本厚书演变成成几页笔记。
.2、提纲式提纲式是对于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按一定的系统归类,以简练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一种笔记形式。
这也是一种最常见、易掌握的归纳总结方式。
提纲式按系统归类的方式又分有数字编号提纲式与花括号提纲式。
后者更突出对各知识点分门别类和划分归属。
1.核磁共振仪:有机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2.红外光谱仪:主要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3.紫外光谱仪:有机物中的共轭结构(主要指苯环);4.质谱仪: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测定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5.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测定物质的的金属元素,也可测定非金属元素;6.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成分以含量,重点是测反应速率;7.色谱分析仪: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比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分离,主要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纸层析就是其中的一种;8.李比希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C、H、O、N、Cl的有无及含量,CO2、H2O、N2、HCl;9.铜丝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卤素,火焰为绿色说明含有卤素;10.钠熔法:测定有机物是否含有X、N、S,NaX、Na2S、NaCN;11.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12.扫面隧道显微镜:观察、操纵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等差数列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d;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 的总和,记为Sn。
那么,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n,而右边则余下a1和n—1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数列前n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前n项的和Sn除以n后,便得到一个以a1为首项,以d/2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q;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Tn。
那么,通项公式为(即a1乘以q的(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a2=a1某a3=a2某a4=a3某an=an—1某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n,右边余下a1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当q=1时该数列的前n项和Tn=a1某当q≠1时该数列前n项的和Tn=a1某1—q^(n))/(1—q)化学史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2.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4.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5.舍勒:发现氯气;6.维勒:人工合成尿素;7.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总体和样本: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某1,某2,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
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
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
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化学材料及成分1.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2.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3.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4.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5.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6.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7.SiO2:硅石、玻璃、石英、玛瑙、光纤的主要成分;8.硅酸盐:水泥、陶器、瓷器、琉璃的主要成分;9.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硼陶瓷、光纤等;具有耐高温、强度大的特性,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10.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11.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液晶材料等;12.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第一章:三角函数。
考试必考题。
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平面向量。
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
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
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
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
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
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
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这一章公式特别多。
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
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
而且的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
除此之外,就是多练习。
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都要化等等。
这一章也是考试必考,所以一定要重点掌握。
一、直线与圆: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与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过两点(某1,y1),(某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某2—某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A1/A2=B1/B2注意检验(2)垂直A1A2+B1B2=0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与的距离是6、圆的标准方程:、⑵圆的一般方程: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二、圆锥曲线方程:1、椭圆: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2=b2+c2;2、双曲线: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为2c;渐进线或c2=a2+b23、抛物线:①方程y2=2p某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②定义:,PF,=d焦点F(,0),准线某=—;③焦半径;焦点弦=某1+某2+p;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三、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2)平行于某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