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第2次作业
一、主观填空题
1、距今八千年到五千年左右,称为新石器时期。
2、仰韶文化彩陶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晚期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3、中国玉文化,萌始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4、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标志着公元前14世纪前后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5、中国早期的绘画十分注重其教化功能。
6、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要求人物塑造要" 以形写神”。
7、《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的重要画论著作。
8、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彩陶艺术。
9、中国青铜器艺术兴盛的时期是殷商至春秋。
10、战国时期著名的两幅帛画是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11、唐代画家薛稷以画鹤著称、韩干是善于画马的画家。
1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体现了文人画家的艺术思想。
13、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颐。
14、明末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画家是曾鲸。
15、曾鲸是波臣派的代表人物。
二、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曹不兴所画的佛像衣纹稠叠,好像贴在身上一样,如同从水里出来一样,故有"曹衣出水”之说法。
2、应物象形:出自南齐谢赫的绘画理论经典名著《六法论》、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谈的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观察认识方法。
就是说画家在描绘人物或其他景物时,要按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
作者可以取舍、概括,可以想象、夸张,但不能主观臆造,象形要应物而像。
3、南陈北崔:晚明时代的画家陈洪绶(也称陈老莲)与崔子忠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南陈北崔”,两人不仅均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4、唐三彩:是采用白色粘土模制成或捏成人物、动物或器物的胚胎,又以矿物和金属氧化物为
釉料,在同一器物上文蜡地施以黄、绿、白或黄、绿、蓝、赭、褐、黑等基本釉色,经高温烧制而
成。
唐三彩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反映了盛唐社会繁荣的诸多方面,唐三彩中绝大多数是包括天王
,力士、文官,贵妇、女侍、男售、牵马或牵骆的胡人和骑马武士、杂技乐舞等人物形象以及各种
现实中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造型上整体的雕塑手法采用洗炼明快的线条来勾勒轮廓,摄取神
态:局部则用浮雕手法来增加立体感.以写实手法加以刻画.塑造的形象既维妙维肖又概括筒朴,
既形态生动又富有神韵。
三、论述题:
1、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状况如何?
答:(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例如:
从以上作品可以见到,唐代人物画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平。
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其他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
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
除了前面介绍的《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例如,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
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
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
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以上所谈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都是著名画家的作品。
中国历史上一些不知名的工匠创作的人物画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古代的工匠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
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
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
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
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
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
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自南宗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肇兴以来,此后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
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
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
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
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
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中国古代人物画造型的基本描法在传统上可归纳为“十八描”,分别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镢头描、曹
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2、黄荃与徐熙异体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答:徐、黄异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承关系不同:黄荃师承唐代的薛嵇、刁光胤等所谓“正统派”。
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
(2)题材不同:黄荃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
徐熙善画自然中禽乌、花竹、草虫、疏果。
(3)表现技法不同:黄荃画派画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谓之写生。
”徐熙画画“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
”徐熙花乌画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先用墨勾出花或乌的内外轮廓,然后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最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一点颜色,整个画面以墨占主要地位,色彩占次要地位。
画面“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4)格调不同:黄签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
传说他曾在后蜀宫中创造性地画了鹤的六种姿态,生动绝伦、竞使活鹤误为同类而相近。
徐熙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
传为他的《雪竹图》,描绘出山野中的丛竹在雪寒中劲挺的精神,通幅画染以淡墨衬出白雪,作风工整精致。
徐、黄异体,实则为两种美学风格。
而这两种美学风格之形成,是基于徐、黄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接触环境和事物不同,反映的思想意识,以致人生态度不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