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
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
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
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
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
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
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
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
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
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产生了正的经济效益还是负的经济效益比较简单,然而,研究它对水分和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影响则相当复杂。
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因而生态评价是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
表一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生态指标
3.1.2 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
通常认为定量指标利润、成本、产量和商品率是土地经济评价的指标,而对各种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具体决策者的认识态度。
而定性指标、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强调了土地利用的另一侧面。
在实际决策中,并非所有的决策制定均符合于经济规律,如果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和社会上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即使其满足了所有的经济指标,但依旧需要调整,否则将被放弃。
目前.全球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最主要因子之一。
土地退化的现状表明,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生态特征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
其原因主要在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不够。
当一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长期低于其对生产活动投入的增长时,土地利用始终受到较大压力,希望在有限的投入条件下,从土地上获取更多的产品,此时往往会对土地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过程的加速发展。
表二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经济指标
3. 1.3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土地不仅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一种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社会对土地利用的期望一直被经济学家作为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的依据。
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利用的优化模式并非仅由经济学家可以决定,因为它是社会、经济、生态以及美学的综合体现。
市场经济未能有效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是固为它将土地视为人类可利用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将土地利用看作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在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土地属性的变化和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社会评价通常表现为社会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干预。
当一个地区选择了一些社会公认的具有生态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社会必须在土地征税或税率上,以及其它与土地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生产消耗上给予减免,或对这种生态保护措施给予资金补偿和技术支持。
对于那些满足了经济指标,而不一定满足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的土地利用方式,社会应进行必要的干预,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表三影响士地可持续和用评价的社会指标
3.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生态足迹法、系统动力学法、景观生态学法、灰色理论、神经网络等不少方法都应用在了实际评价中。
以下简述几种国内发展较为成熟、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3.2.1 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理论是1992年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iam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法。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3.2.2系统动力学法。
该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研究各种因素,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因此在国内应用较广。
赵小敏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得出了适应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利用决策方案;周玉刚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大庆地区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2.3景观生态学法。
该方法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综合观点研究其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彭建等提出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联系密切,是实施可持续土地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白金丹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3.2.4灰色理论法。
该方法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可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薛小荣等利用该方法对2009—201 1年西安土地利用进行了预测,得到耕地林地将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将迅速增加的结论。
3.2.5神经网络法。
由于神经网络法可弱化在各层次权重确定上的主观性,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袁俊等利用该方法以武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反向误差传播(BP)模型,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李红礼等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得到了河南省土地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水平的结论。
3.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
在全面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基础上,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强调不同的因子,这是决策过程中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针对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态评价,主要从水分、养分、能量和生物多样性4个方面评价。
评价得出每一土地单元的土地自然适宜性,以及从生态过程和物质能量交换、循环等方面提出的流域(景观)内的土地利用配置。
生态评价亦可进行多宜性评价,供经济和社会评价选择。
在此基础上,在景观以下的农场水平上进行经济评价,从利润、成本、产量和商品率4个方面诊断每一土地单元自然适宜性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若经济上可行,在整个区域尺度上进行社会评价,评价土地利用大类是否符合区域的社会经济政策(如基本农田保护、商品粮棉基地等)、文化传统和美学价值,使其达到社会可接受性,只有满足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才能保证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这一评价过程将生态、经济和社会评价结合在一起,既突出了综合性,又强调了不同层次中的主导因子,具有可操作性。
表四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4结语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衡量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选择评价方法对当地目前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并对影响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反作用的影响因子,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联系,从而增强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以及区域横向和纵向对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