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到达了成功的终点。
它是人生的新起点。
我们现在站在这条新的起跑线上,要开始面对新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竞争。
从一种生活环境再进入另一种生活环境,需要人们去学会适应。
我们每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步入大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备受父母呵护到走向独立,人是通过不断适应新的、更为复杂的环境,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大家了解大学这个新环境,做一些心理的调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怎样才能较好适应环境?一、大学生活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西方有一位学者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
”这说明大学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是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的时期。
进入大学,它是你人生中很多重要的“第一次”。
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2、大学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
它是你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最后一次”。
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你的知识基础,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3、大学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
进入大学后,原有目标实现,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及时确立新的目标,使他们陷入“无目标、无方向”的苦恼之中。
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
某大学毕业生对大学在校生的两句忠告非常深刻,“少玩游戏多看书,多去自习少上网。
”“网吧是黑洞,游戏是鸦片,千万别去碰。
”这或许对告诫大家远离网络游戏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
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二、如何更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一)要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减少依赖心理;(二)明白大学我们学什么,寻找自己的价值;要过好大学生活,那么我们就首先要清楚在大学我们学什么?1、锦上添花的能力。
这些能力即使不具备,也无伤大雅,例如唱歌、跳舞,还有进学生会。
2、安身立命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必备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三、大学新生主要心理困惑心理学家分析,许多新生,在胜利地走过黑色的七月,高兴地迈入了向往中的大学校园,都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学生一时无所适存。
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所以,老师和同学们自己都应该特别注重新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安全地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曾经,我在读书的时候,每年都参与了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也做过一些心理咨询,发现新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困惑:1.希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心理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
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一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
有些同学高中的时候一直担任班委干部,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彼此都不了解,竞选班委干部的时候落选了,或者是老师安排的职位不中意,就产生了失落的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要让“心”归位,接受现实,再积极向上努力争取。
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保持平常心,是首先要给新生上的一课。
无论过去是高考状元,还是高考中发挥失利的考生,心里都要明白,新一页开始了,大家又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无论过去荣誉也好、失意也罢,全都得放下,轻装上阵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2.目标失去后导致的迷惘心理一般来说,小学的时候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
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一旦进了大学,好比船到码头火车到站,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对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到大学里来是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大学里还有好多目标值得你去追求和实现。
”有一些学生从小就由父母安排好了所有的一切,“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到了大学什么都要自己安排,结果就如同刚出笼的小鸟,再加上大学的管理主要是自我约束,这类学生常常凭自己的兴趣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书看得太少了,发现自己“应该做的基本都没做,不应该做的倒是做了许多”。
大学是知识储备的阶段,你要搞清楚你将来做什么,你要问自己,我的目标在哪里?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大学中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年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学期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周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天我要做什么?把眼睛慢慢地转到现实中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会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3.环境生疏造成防范心理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有些同学入校没多久,就想换一个宿舍,理由是现在的宿舍太吵了,同宿舍的同学都不自觉,搞得自己没办法睡觉,每天晚上休息不好,结果第二天没有精力听课。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的是换一个宿舍。
可是想一想,如果将来你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你的同事都不自觉,你是否准备换一个单位呢?现在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与人相处的机会。
如果现在面对十八岁的青年人你都无能为力,将来你如何与社会打交道。
任何经验都是实践中得来的。
你要学会说“不”,但你要明白,这是商量不是下通牒。
对方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双方的同意,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学会了如何表述自己,我们也学会了理解对方,为什么别的同学不睡觉,莫非他们都是“铁人”不成吗?为什么自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我们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人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
4.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引发的矛盾心理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学习好则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饮食,其他时间都应用来学习。
还有一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争当,其结果将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
也有些人为人处事好高骛远,不热心于参加宿舍、班级的活动,总希望能在院、系活动中展现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长、班干部,一心只想当校、系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都是不健康的心态。
现在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因为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真实的参与才能成长。
另外,活动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谓365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校园活动都要参加,越多越好,相反地,我们主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可而止。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资本”。
大学生应该以“学”为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这一前提下再用一定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既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做到适可而止,真正“以学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习好的前提下再去参加一定的校园活动。
5.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一些同学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你玩我也玩,你谈恋爱我也谈恋爱;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谓的“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即“知识贬值”论的观点;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同学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那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我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不足才能彻底解决。
“不能自立,就不能成长”。
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过中小学时代在家庭生活中的依附成员,到大学生活成为半独立的成员,再到毕业后走上社会岗位,成为合格的、完全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转化过程。
西方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的学习。
”所以请你们站起来,向社会,向生活,向历史,向未来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我适应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去干?”在展望中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为这努力奋斗,实现你的自我价值吧!6.务实型学习风格带来的急于求成心理一般来说,这类学生都想知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的效果,一旦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事实上,学习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比如英语的学习,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
希望能与人用英语交流,如果学习技能比较优秀的话,可能就在三个月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会觉得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但是,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效果就会逐步的显现出来。
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遗忘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
比如说:第一天,我记住了10个单词,第二天我就只记住4个了,到第三天就只剩3了,但到第六天可能还是3个。
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学习中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新生心理失衡期”的一些主要心理困惑和基本的解决方法。
那么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心理困惑,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平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我们一提到健康,脑子第一反映都是生理方面的,所以我们也很注意生理上的健康,懂得很多养生之道。
比如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可是我们忽略了每天都要面临的压力。
烦恼、挫折、失败、沮丧、痛苦、忧愁等消极情绪时时侵扰我们的精神世界,而父母、老师对我们学业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我们情绪的关注,所以,我们不可以仅仅等待、观望,我们应该主动、自觉培养健康心理,才能拥有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