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一优质课件
部编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一优质课件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内容研读
两千多年前,作词者是谁 (第几人称)?什么身份? 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的事,(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自身的事,(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男 身份:被奴役者,农民。 情感:思家、委屈、 痛苦,不满、 无可奈何、愤怒.......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周人的正声雅 乐,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 夫所作;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式 微 《诗经.邶风》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
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 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 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 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 的诗篇。
也。”
——《尔雅·释名》
“‘泥中’犹言泥涂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
古今对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的事, 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自身的事, 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
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 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 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 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 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 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
想象一下,你就站在两千多年前的 画卷里,你看到了什么?
潇潇雨幕终停了,茵草仿佛又青绿些。她寻寻 觅觅,不知不觉走到了高楼上,远眺这城外的 一切,听见了城外流水的吟唱声,似昨天他与 自己共抚的曲子,袅袅缠绵。 再次远眺不止,似乎在寻找着那一抹青色,步 履繁杂,单手扶着粗糙的石墙。来来回回,回 回来来,终是模糊了视线,双眉紧促、眼神暗 淡下来、似垂头思忆着什么...... 忽而一阵料峭寒风把姑娘从回忆中催醒,誓言 仍在耳边缭绕,暮色渐晚,孤影茕茕孑立。 笙歌渐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重章叠句
情程 感度 递加 进深
,
“复沓不是要说的少,是为了说 得少而强烈些”
——朱自清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 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方玉润《诗经原始》
“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 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有一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 思之如狂。”
子衿
作品简介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 风之一。为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 国名,姬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挑战背诵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____,____? 微君____,____!
式微,____,____? 微君____,____!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 ______心 。 纵我____,子宁____?
青青____,______思。 纵我____,子宁____?
“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
接地气,真性情,诉心声。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 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 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 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君主却昏晕无能,征兵、罚劳役 等坑民政策。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 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 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 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 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 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你)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的事,(你)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自身的事,(他)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女 身份:底层阶级,劳动者的 妻子 写作目的:心疼丈夫,思念 丈夫,为丈夫的辛劳愤愤不 平,抨击统治者夺人丈夫, 归家不得......
挑______, ______。
拓展阅读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
静:闲雅贞洁。 姝(shu):美好的样子。
隅。爱而不见,搔首 城隅:城角。
踟蹰。
爱:同“薆”,隐藏 踟蹰(chichu):心思
不定,徘徊不前。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赠。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yueyi): 喜悦。
牧:旷野,野外。归: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 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抒发了家人 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对 亲人非人处境的关切,对统治者的满腔愤 懑。
艺术特色一
式微
不
?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言 怨
而
故意设问
怨
?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自 深
。
巧用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38
考题
1、《子衿》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 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②从结构上看,诗 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子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 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怅惘与幽怨。
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 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 言情心理描绘矣。”
主旨归纳
此诗写一个热恋中女子在城楼上等候 她的恋人却不得的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 强烈思念之情。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 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 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赠送。荑:勺药,一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贻。
示结下恩情。 洵:信,实在。 异:奇特,别致。
考题
10、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2分) 11、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0、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 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 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11、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主要内容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 是为郑桓公。“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而其中“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
挑战朗读
jīn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nìng sì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tāo
tà
què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节奏,会正确的朗读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意蕴,体会其中流露的情感。 3、积累并背诵诗歌。
挑战诵读
式微
《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gōng
gōng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挑战一:读准字音不增不减
挑战二:一分钟之内背诵
重点词语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 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 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古今对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古今对译
式微①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②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③!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④,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式微:天快黑 了。 ②胡:为何,怎么。微:非,不是。故:事情。 ③乎:于,在。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④躬:自身,这里指君王自身的事。
“躬, 身也。”——《尔雅·释言》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
那么漫长。
艺术手法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 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 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 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 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 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 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又以“纵我”与 “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从而将其强烈 的思念与埋怨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