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是由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而形成的。
希腊债务危机实际就是希腊政府的债务危机,是政府的开支大于收入,造成政府无力偿还而成的危机。
原因有:1、税收制度不合理,偷税漏税很严重。
2、财政支出过大。
3、政府不能独立发行货币,即希腊政府没有权利用印钞权来制造通货膨胀,间接来提高政府收入。
由于希腊是欧元区,投资者因为希腊的危机,进而担心到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体系。
故投资者大量抛出欧元(欧元下调),而美圆则相对欧元必然上涨(这是相对的)。
欧洲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政策,但是它没有一个共同的经济政府。
希腊的债务和美国、日本比差不多,美国、日本没有出现债务危机是因为背后有政府在支撑这个债务,政府来为这个债务做担保,这样的话,投资者都会相信不会出现违约。
希腊就不一样,希腊自身的能力比较弱,后面也没有一个“欧元区政府”来做担保,没有机制上的保障说德国、法国法律上必须要救助希腊,所以投资者就容易担心,希腊(这样的)小国家出现违约。
欧元是超主权货币,欧盟成员国不能干预欧元汇率,希腊的债务危机直接导致欧元的贬值,欧元又继续影响到欧盟各国的经济;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恐慌情绪在全球蔓延,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希腊爆出债务危机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大幅动荡。
截至3月28日,道琼斯指数大跌近3%,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蓝筹股指数分别下跌了近6%和5%,反映亚太地区股指的摩根士丹利亚太指数已从1月中旬的高位下跌6.5%,跌幅超过同期全球股市3%的平均水平。
受穆迪关于美国国债AAA评级压力的警示,道琼斯近日跌回万点之下。
全球汇率市场动荡也进一步加剧。
美元一改此前的颓势强劲反弹,在欧洲债务问题的“拉动”下,美元指数从11月底以来升值近10%,而欧元则大幅走跌,2月份,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1.7%,兑日元下跌3.2%。
信贷市场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和激烈,PIIGS各国的主权信用CDS息差在短期内大幅上升,其中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息差已经超越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创下了历史新高。
债务问题还波及到大宗商品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基本金属纷纷收跌。
(二)多国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受到波及以希腊为例,我们从其国债的持有国和地区的分布可以看出(见图3),2005-2009 年欧盟地区(不包括希腊)占比达50%,是受希腊债务问题影响最深的地区,而美国和亚洲地区因为持有的债权很少,所以受到的直接影响将非常小。
此外,欧盟地区的银行也认购了希腊绝大多数的债券。
希腊对国外银行发售的3000 亿欧元的公司和银行债中,欧洲地区的银行持有的债券规模超过90%,法国、瑞士和德国认购规模较大。
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盟各国及其银行将受到直接冲击。
图3 2005-2009年希腊国债的持有地区分布(资料来源:申万研究)图4 各国银行认购的希腊债权规模(单位:十亿欧元)二、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世界经济受影响有限,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欧洲债务问题将深刻影响金融市场、市场预期和经济复苏,未来全球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但总的来说,本次危机不会对全球金融机构和经济复苏产生致命冲击,不大可能出现大范围加速衰退的系统性风险,全球经济受其影响有限。
其一,此次债务国经济总量占欧元区比重还不到10%,而且欧元区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6%,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两位数的赤字水平[4]。
其二,本次债务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导致的次贷危机不同,其杠杆率较低,传染性不强。
希腊债务的主要债权方—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债务危机上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而且由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的商业银行不缺乏流动性,欧洲银行不太可能出现巨大损失。
(二)欧元地位和欧元区稳定将经受考验欧元自启动以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已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金融危机为欧元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但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损害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如果不能够尽快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和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性,欧元区货币联盟模式也将经受严峻考验。
(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退出策略将受影响此前,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各国已开始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
但目前各经济体面临政策两难,各国经济增长趋势刚刚确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仍需持续的经济刺激政策维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由于资本流入的增加带来的通胀或通胀预期增强而不得不考虑紧缩政策,欧洲国家持续扩大财政支出又会恶化债务问题,债务危机短期内也难以解决,因此各国退出策略必将受严重影响。
(四)中国所受影响不大,但仍需高度重视和警惕首先,对欧洲出口或受损。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陷入债务危机必将严重削弱其购买力和国内需求,中国对欧洲的出口肯定会受到冲击。
而且人民币升值也会增大出口企业成本,减弱我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不过,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并非很大的出口市场。
其次,欧元危机给人民币汇率水平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希腊爆发危机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已经超过10%,欧元对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名义盯住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大规模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又会吸引套利资金流入,进一步增强升值预期。
此外,近期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反对,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总之,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显著增强。
第三,对金融市场有短期影响。
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忧虑增强影响,短期内中国资本市场受冲击明显。
但这种影响目前来看仅仅是短期的,市场下跌后风险将自然释放。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封闭,大型商业银行没有参与希腊等国的融资,因此,此次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小。
三、本次债务危机的启示(一)对欧盟各国的启示首先,严酷的事实说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走远,本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一个过程。
各国应提高警惕,严防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的出现,根据自身不同国情,推行财政紧缩计划,逐步削减财政赤字,摸索出摆脱债务危机的不同路径和模式。
其次,要缓解危机、避免危机再次发生,必须从根本上对欧盟各国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
因此,各国应推进自由化改革,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技术创新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出口竞争力,同时应要改革劳动力市场,降低名义工资,减小欧元区外亚洲低成本国家的冲击,恢复欧元区内外部总供求平衡和贸易平衡,以软着陆的方式实现经济复苏。
第三,审慎的产业政策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将隐藏巨大风险。
陷入危机的主要国家都过于依赖某个或者某几个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周期性产业。
如希腊依靠旅游和船运业,西班牙依靠旅游业、爱尔兰依靠房地产业等[5]。
各国应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稳定上取得有效平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最后,欧盟一体化亟待完善。
本次债务危机中,欧元区内部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政策错位迅速暴露。
欧盟各国应加快完善欧洲货币、财政及政治一体化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强化和补充现有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作,提高欧盟稳定性和危机应对能力。
(二)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但债务问题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应积极制订相关政策措施,防止欧洲债务问题对中国的冲击。
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应做好应急准备,将出口萎缩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政府也要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防止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目前的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但不断涌入的热钱已使中国的资产出现泡沫,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观测和预警,管理资本流入,采用有效手段保证化解可能的风险。
其次,要全面审视中国的主权债务问题。
虽然中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家警戒线之下,2009年财政赤字GDP占比低于3%,总债务占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安全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
但中国应从外汇储备、外债负担以及整体债务状况等方面更加全面地审视中国的债务问题。
同时,地方债务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地纷纷推出大规模救市措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有研究估计地方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5%[6]。
这些债务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影响市场信心甚至国家经济安全。
当然,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等临时性负债风险仍不容忽视。
当前,要明确自身债务水平,制订相关措施,确保债务安全,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欧元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创造了新的契机。
由于缺乏与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配套的财政政策制度,财政方面的自主控制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完善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度建设。
我国还可利用欧元信誉危机,积极推动与以欧元部分结算贸易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逐步推动人民币的区域性贸易结算功能。
最后,本次危机暴露出的欧元货币体系问题,为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借鉴。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关于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
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会带来福利增进,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7]。
希腊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时,加入欧元区并引发本次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现在看来,亚洲设立共同货币区的条件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