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

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安全评选
学 校:灌云县初级中学
姓 名:李静
学 科:八年级信息技术
教案名称: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
制作时间:2012年3月6日
教学案
学 科
信息技术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授课教师
李静
课题名称
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
课时
1
学情分析
①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省技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初中下册教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学会预防计算机病毒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做一个文明的上网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信息安全
2、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3、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
2、提高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水平,教育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相关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老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1、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2、对计算机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3、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4、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5、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②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6.0以上版本,能上因特网或多媒体教室内部的虚拟因特网。
③学生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基本具备了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对于网络,他们充满好奇,但却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腐蚀。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的引子。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上叛逆性很强,但对新鲜事物很好奇,但警惕性不高,特别是现在网络发展速度快,网络上提供的信息特别丰富,但他们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还不够高,民以很容易就会被网上的一些信息所诱惑,使黑客有空可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教师机器上演示机器遭受病毒攻击时的状况:
1、QQ木马病毒;
2、“QQ”密码被盗;
并提出问题:计算机为何出现这种状况?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观察计算机发生了什么,引发学生的亲身体验;
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带着问题继续接下来的学习。
明确病毒发生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把学生兴趣吸引到课堂中来,明确下一步新课的目标及任务。





1、计算机病毒: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2、计算机犯罪。
(1)什么是计算机犯罪?
55269.html
2、在线完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信息道德教育调查表》(见附件)。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做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
完成调查表。
通过上课即时反馈问卷能及时反映上课效果,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便于教师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本课教学以新课改贯穿始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念,在做中学,让学生从自己思想上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查找、描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去反思:作为中学生,我们平时上网需要注意什么?规范学生,争做文明小网民;再则,通过“网络调查表”的及时反馈,评比“网络道德达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榜样看齐,奉劝学生不要自投罗“网”,老师掌控整个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这个舞台尽情展现自我。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提问。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化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懂的识别网络中的资源,自觉拒绝网络中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充分利用有用的信息,遵守网络规则。





实践操作一:学生上网查找:1、2条网络犯罪案例;2、通过查找《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全世界目前针对网络安全采取哪些措施.有关知识产权及保护宣传网址,有关申请国家专利的网址。
将搜集结果,通过FTP传送到服务器上所在班级文件夹中。
锻炼学生运用网络搜索整理和相关信息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整理、判断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自己通过操作掌握搜索技巧。




实践操作二:
1、登陆http://192.168.1.120/下载360安全卫士并安装杀毒;
登陆内网下载相关软件并安装;
教学重点与突破措施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为中;
2、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懂得什么是侵权。
3、文明上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法、举例法,学生小组讨论,集中发言的形式体会文明上网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安全的使用互联网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把刚才自己参与讨论的结果和教师所讲结合起来,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
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已隐私安全信息安全,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策略。




1、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zh_cn
/domestic/945/20011122/101
运行杀毒程序;
学会下载校内资源


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5-6人,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总结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分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在交流的时候,其它成员可以加以补充。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学前准备
1、辅助教学课件―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view/9f4cdb4fe45c3b3567ec8b2d.html)
2、网络安全与道德测试试题:(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自动改卷)
3、机器检查
教学方法
实例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测验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其特性,并如何预防。
2、明确如何做一名文明上网人。
解决措施:
1、通过在网上搜索的图片、阅读课文及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进行对比来了解是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及特性。通过讨论及总结来了解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通过讨论及举例来明确如何做一个文明上网人,以些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与突破措施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解决措施:
先举例说人生活在集体就要讲道德,使用计算机也要讲道德,然后讨论计算机的使用应注意哪些道德呢,以此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计算机犯罪是指为了个人私利或展示个人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进行的犯罪活动。
(2)信息污染。
利用网络传播违反社会道德或所在国家法律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信息,即信息垃圾。一些色情的、种族主义的或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息,不仅对青少年的毒害十分严重,也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学生看教材认真听讲、记笔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