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结合作品):第一,文学成为独立门类——文学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
第二,文学体裁的细致区分和文学理论的系统形成第三,这个时期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2、曹操的诗歌特点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4、《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最完整最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文士气”“便娟婉约”5、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6、野田黄雀行(1)注意比兴运用(2)树高多风,海水扬波。
用以比喻环境险恶。
利剑比喻权势,如果手中没有权势,又何必结交许多朋友呢?提出问题,下面曲答,用反问说明原因。
(3)诗歌用鹞、网罗罗家比喻恶势力、迫害者。
以黄雀比喻遭难的朋友,受害者。
少年比喻曹植的理想,比喻有力救援的人。
7、曹植诗歌前后期的相通之处: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
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
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慷慨悲壮,对理想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追求是贯穿始终的。
不同:前期自由,后期失去自由。
前期富雄壮,后期多悲愤。
8、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曹植的诗歌广泛地吸纳、融汇前代诗歌艺术,远承《风》、《骚》,近取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既有慷慨悲凉之刚健,也有委婉含蓄之柔美,是刚健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这可以说是对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总的概括。
(1)大力创作五言诗,在曹植手中,使诗歌从叙事诗向抒情诗的转型;完成了民歌向文人化的转变。
诗歌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2)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善用比兴、象征、寄托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更加丰富,感情的抒发更加深婉。
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
(3)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箜篌引》),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4)注意炼字、声色和对仗讲究词采的华美和对偶的工整,努力锤炼字句,以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语言的表现力。
有的诗歌已经暗合平仄,富于音乐美。
9、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为《七哀诗》,七哀,哀思之多也。
名句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登楼赋》10、刘桢《赠从弟》比兴、托物言志蔡琰《悲愤诗》1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的统一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风格苍劲雄浑、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2、阮籍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
“徘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阮籍诗风“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13、嵇康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幽愤诗》是其绝命诗14、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的不同:(1)思想上,一积极入世,一消极避世;(2)内容上,一反映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个人建功立业的追求,一多忧生之嗟或个人内心情怀的抒发,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阮籍“颇多感慨之词”(诗品)、“忧生之嗟”(文选注),嵇康“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与哲理结合。
(3)风格上,一慷慨悲壮,多悲愤,多雄壮,多追求,一含蓄蕴藉,隐晦曲折,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李善《上文选注表》)。
第二章两晋诗坛1、太康时期是西晋文学的鼎盛时期,诗坛上出现了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2、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
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3、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洛阳纸贵”“郁郁涧底松”赏析:这首诗是左思《咏史》的第二首,诗歌猛烈抨击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晋代门阀士族制度对寒门贤士的压抑,抒发了寒士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不平之情。
结构分析: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四句,从客观自然物象写起,以松、苗所处地势的不同来暗喻门阀士族制度的不合理现象。
第二层中间四句,前两句写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后两句将自然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紧承前一层以议论手法明确揭示出比兴意象的涵义,门阀士族制度的特权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而且这一现象是由来已久的。
第三层结尾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以历史典故进一步说明门阀士族制度的不合理和历史根源。
艺术分析:⑴结构层次巧妙。
全诗四句一层,转换衔接自然有致。
在艺术手法上,三层分别以形象鲜明的自然意象来比喻、象征,以寄慨深沉的议论来揭示比兴意象的涵义,以涵蕴深刻的历史典故来说明事理。
⑵诗歌通篇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松、苗处势的对比,“世胄”、“英俊”地位高下的对比,“金张”、“冯公”不公正的社会机遇的对比。
⑶此诗名为咏史,实是借史咏怀,它激烈地抨击了门阀士族制度对庶族寒门人才的压抑,并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之情。
4、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
他的诗歌尤其是《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情志,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抨击了门阀制度对寒士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对高门权贵的蔑视。
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
5、郭璞诗歌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借游仙诗的形式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6、玄言诗是流行于永嘉年间至东晋时期的一种诗歌。
其特点是以诗阐述佛老哲理。
这种诗歌既不反映现实生活,也无深奥的哲理,又无诗味可言,诗歌极为抽象枯燥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东晋诗坛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
第三章陶渊明1、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2、田园诗的特征实质: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结构分析: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偏重于人生经历的叙事,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偏重于描写,描写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感慨,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艺术分析:⑴本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的艺术风格。
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
⑵对比手法表现主旨本诗无论描写景物,还是抒写情感,都采用对比的方法以突出诗的主题。
比如,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都是对比。
诗人写他特爱自由生活,是“爱丘山”,而出仕入宦则是“在樊笼”;过去的生活是“误落尘网”,回归园田则是“返自然”。
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崇尚自然,憎恶官场黑暗的志向,表现得非常鲜明。
⑶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主旨“尘网”和“樊笼”比喻仕途拘束和官场险恶;用羁鸟、池鱼比喻官场的狭隘和禁锢;用旧林、故渊比如回归田园的自由和舒畅。
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
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饮酒》(结庐在人境):结构分析: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处世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艺术分析:⑴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⑵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