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十一、南北朝民歌——杏花烟雨江南 塞马秋风冀北
(一)南朝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经济背景;时代风尚; 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 《吴歌》:艳丽柔弱,多表现挚热缠绵的情态 《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归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活的尤其多。风格比吴歌 真率、开阔。 《神弦曲》:江南(建业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 《杂曲歌辞》:长篇抒情诗《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与北朝民歌 的《木兰辞》相辉映。 南朝民歌的特点:内容上,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是哀怨、缠绵的. 形式上,一是体制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现为绝句奠定了基础; 二是语言的清新自然。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二)北朝民歌 内容:反映战争生活,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人民疾苦;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反 映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是名副其实的 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要数《木兰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同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 璧”。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曹丕的《典论· 论文》 陆机的《文赋》全书用骈体写成,共五十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至五篇);第二部分:文体论(第六 至二十五篇) ;第三部分:创作论(第二十六至四十四 篇) ;第四部分:批评论(第四十五至四十九篇) 。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 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 诗论篇》的文学理 论专著。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诗专著。
六、山水诗——庄老告退 山水方滋
(一)山水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江南经济的发展 ;玄言诗本身的铺垫; 山水绘画及理论的产生;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 物的艺术经验。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山水诗的 特点是: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表 现;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的模式,写 景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谢灵运山 水诗工于锤炼字句,铺排对偶,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 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三)陶、谢诗风比较:从写意到摹象;.语言从质朴到新巧。
七、鲍照的创新 ——俊逸畅朗的七言歌行
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鲍照的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在风格上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 特点。 鲍照的最大成就是对七言歌行的创新。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 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模 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 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诗风俊 逸畅朗、气势淋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 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 宽广的道路。
九、宫体诗——秾丽淫靡伤轻艳
(一)宫体诗的形成: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 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 靡丽,时称“宫体”。 (二)宫体诗的特点: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 精致; 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 入淫靡; 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 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十、集大成者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
(一)、南北文风的交融: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刚健。 南北交流的途径有:南北书籍的流通; 双方人才的流徙与迁转; 南北方使者的互聘。 (二)、庾信的诗歌成就: 前期创作的七言诗中的一些作品如《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 伤往二首》等,从句法、章法、对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 后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乡关之思,而在艺术风貌上,他将南朝讲究声色、 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பைடு நூலகம்气氛,萧疏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 实的边地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融合起来,形成了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庾信是一位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对南北文风的融合作出贡献的诗人,同时也 是一个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诗人。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 动 江关。”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徐陵父子的诗文风格上都以绮艳著称,因而号称为 “徐庾体”。
三、太康诗风——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
代表人物: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指陆机、陆 云; “两潘”指潘岳、潘尼;“一左”指左思。 太康诗风: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人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 工巧和文辞华丽,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语言趋向华丽藻饰;描 写趋向繁复;句式趋向骈偶。 总体繁缛的太康诗风中,左思的咏史诗却是一个特例。他的诗 表现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在借古讽今中,体现了左思风力。
二、正始之音——嵇志清峻 阮旨遥深
竹林七贤: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正始文学特点: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嵇康:诗歌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 生观为主要内容。 阮籍:代表作是82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阮 籍在《咏怀诗》中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 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八、永明体——古体诗向格律诗的演变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 的一种诗体。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 格律的新体诗。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的永明年间(483—493),故 称永明体。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为律诗的成 熟奠定了基础。 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阴铿、何逊
四、玄言诗——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一)玄言诗产生的背景:偏暗的生活环境;士人的清谈之风; 佛教的流行和玄释合流;诗酒人生的生活追求。 (二)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 (三)东晋玄言诗的特点和影响:玄言诗或直叙老庄哲理,或以佛理入 诗,语言枯燥,内容玄虚,淡乎寡味, 缺乏形象。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如 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 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 熏染。 (四)玄言诗的变体——游仙诗:郭璞《游仙诗》 (五)玄谈风下的兰亭雅集 :《兰亭集》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魏晋南北朝小说 南北朝时期骈文、辞赋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一、建安风骨——悯时忧乱 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及此后魏初的10余年间,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炀、刘桢)和蔡琰等,继承 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形成了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后人习惯上称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为“建 安风骨”。 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现实性与抒情性;悲剧性;、通俗性;五言为主且五言成就 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建安时期代表诗人及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七哀诗》、《远游篇》; 王粲——七子之冠冕:《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 诸篇之祖。
五、田园诗——豪华落尽见真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他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田 园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如《归园田居》其三。一类是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饮酒》、《拟古》、《杂诗》。 陶诗的艺术特色:清新自然的笔法;细腻会心的描写; 简净质朴的语言;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评价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苏轼在《与苏辙书》中更进一步将陶诗的特点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 腴”。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诞生与发展——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 小说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 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1)从小说创作观念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 还是出于直录,不论是志怪还是志人,作者只是故事的记录者,因而主观 上还没有虚构的观念。(2)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 二、《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干宝《搜神记》 三、《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玄远冷隽 事简瑰奇 刘义庆 《世说新语》
第三节、南北朝时期骈文、辞赋与散文
一、骈文——四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 骈文的特点: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又称为“四六文”,骈四俪六是骈 文 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上,骈文讲究平仄,注重声调的谐美; 讲究用典和词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二、辞赋——体小情微辞向骈 (1)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 事、登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2)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征; (3)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 体,即骈赋。 三、散文——科技文学两奇葩 北魏人郦道元的《水经注》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