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基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聚类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杨俊丽、范宇超、周伟超目录摘要 (1)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2)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3)(一)国外研究综述 (3)(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三)评价 (5)三、模型的建立 (5)(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 (6)(三)工业经济区域的聚类分析 (7)1、聚类分析过程 (7)2、聚类结果描述 (16)3、各类工业经济区域指标差异分析 (18)四、结论与发展建议 (22)参考文献 (24)摘要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过程在不断变化,每一种经济区域划分都是从不同角度、适应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标准、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经济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评价和划分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一直是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选择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对我国工业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目的是为我国工业区域的划分提供新的视角,对工业发展的策略提供新的依据。
本文运用我国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搜集整理我国31个省份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运行现状进行评价。
选取2007年的数据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根据各省的工业经济效益发展的相似性将我国工业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对新区域类型进行特征分析和研究。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区域按照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可分为六类地区。
最后根据理论论述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区域划分,工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区域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各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谈到区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Hovver认为“区域实际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1】经济区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某种经济、地域、自然条件而联系着的不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经济区域之间本质区别是区域经济性质上的差别,经济区域划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用来分析地区差距,进行区域调控,促进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单元。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地理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间题,这种大国经济特点决定了我国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必须以一定的单元为对象,所以经济区域划分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划分经济区域指标的选取也有所不同,例如GDP,金融因素等等。
长期以来,评价工业企业的区域运行效益情况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围绕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我国理论界、经济界和统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工作,并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学者们利用不同时期建立起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运用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对工业经济区域进行空间分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们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统一。
例如,有的学者运用人均产值、平均企业规模、人均占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个体工业企业的比重、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张二勋,2000;姚静,2000);有的学者运用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数、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指数、技能水平、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黄磺,2006)。
指标体系的不同就导致了区域分类结果的不同。
随后,学者们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那么这就涉及到如何将区域进行划分。
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按照传统的地域划分方法,随着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如果从工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衡量,这些区域工业的发展是否还具有相似性,在综合以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这个方面考虑得很少。
另外,学者们一般以某一年的样本进行分类研究,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一)国外研究综述探讨工业经济区域划分归类的研究情况,可以说,国外的学者在很早以前就有所研究,并且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农业区位理论【2】农业地理学具有重要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2、工业区位论进入二十世纪,韦伯(Alfred认 /eber,1868一1958德国经济学家)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提出工业区位论。
3、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学说”。
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中心地理论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5、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定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个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
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二)国内研究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工业经济区域的划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宋晓杰在发表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十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将这十个指标归结为盈利、销售、运营、发展等多个因子。
最后,根据每个因子得分情况将所有地区归为六类,进而做出综合评价。
2、张二勋、姚静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法,选择了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所有制结构等7个经济指标,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9个地域单元样本1996年的数据资料,建构了一个29x7维的数据表。
对中国的29个地域单元1996年人均工业产值和所有制结构状况进行分析。
文章把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文章最后用聚类法将工业发展按空间划分为五类,第1类:上海市和广东省;第2类是东部沿海省份;第3类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第4类是内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第5类是内地的中西部偏远省份。
3、刘忠群、黄书权发表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分析》提出:工业部门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部门。
文章以中国1997一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用各省1997一2003年的工业产值占该年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在一该地区的集聚水平,同时还有以下指标:①消费者购买力。
②固定资产投入③劳动力供给④人力资本存量⑤技术创新能力⑥交通区位⑦开放度⑧政府支持⑨行业规模,对中国地区工业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工业集聚水平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空间依赖性,除了传统影响因素之外,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显著影响工业的地区集聚。
4、黄磺在发表的《中国工业绩效和工业趋动力的研究》中,运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和2004年出版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和《工业发展报告 2004))。
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基本构成单位,对各地区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进行基准评价,构建中国各地区间的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指标体系。
最后分析对比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
刘靖宇、张宪平发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2005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
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文章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贡献力量,这将可以极大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整体状况。
(三)评价从上述总结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工业经济类型的区域划分并没有形成定论,不同的学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角度来评价和划分区域的研究还很少。
另外,前述的学者们选取的样本和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所以,对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进行对比、总结和归纳。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最新的经济效益指标、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划定标准下的2007年数据,用聚类分析方法【3】对中国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三、模型的建立(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能有效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反映各行业的规模经济程度。
本文以我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31个地域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选取样本数据时,之所以选取2007年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没有选其他年份的数据是因为有的年份均有一些指标数据缺失,例如2010年数据还没有公布;2009年缺少工业增加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的数据;2008年缺少工业增加值率的数据;2004年的数据全部缺失。
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会造成在聚类分析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并且从2007年开始统计对象范围发生了变化,从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2007至2008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因此,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代表性,本文选取指标全的200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以2007年数据为准划分经济区域。
(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工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