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团公司票据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票据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一、目的为了加强公司票据管理,明确管理及使用范围,预防票据遗失、填制错漏,现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中东集团所属各公司、各部门。

三、职责(一)出纳人员:保管相关票据,并负责建立票据领用回收簿;(二)会计:负责在支票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并进行相关帐务处理。

四、银行票据管理(一)现金支票是向银行提取现金时使用,要在支票背面加盖印鉴;转帐支票是用于同城各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及其他款项往来的结算。

支票由出纳员专人保管,建立支票领用登记本,空白支票由出纳员保管签发。

银行印鉴中法人章由出纳员保管、财务专用章由会计实行专人保管,银行印鉴分开保管实行牵制管理。

对填写错误的银行支票,必须加盖"作废"戳记与存根一并保存并按银行有关规定缴销;(二)支票签发一律记名,签发支票时,必须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填齐所有项目,并在支票使用登记薄上登记。

收款单位名称、签发日期、大小写金额及用途一律不得涂改,加盖银行预留印鉴必须清晰,带密码支票要核清密码号,如签发错误不得撕毁,应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妥善保存,并在支票使用登记簿上注明作废;(三)收取外单位支票时,出纳员要认真审核有效期,各项内容填写是否符合银行要求。

有银行密码的支票不得遗漏密码,及时送存银行。

如支票被银行退回,出纳员要尽快通知经办人向出票单位索换;(四)不准签发空白抬头或金额的支票;(五)支票丢失应立即向开户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同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六)银行承兑汇票由出纳员统一保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由出纳员依据付款单据填制银行承兑汇票申请书,自检无误加盖法人印鉴,会计人员对申请书内容进行审核,无误加盖财务专用章;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 (七)银行承兑汇票必须由公司内部经办人员领取并在备查帐上签字,不允许外部收款单位人员直接领取;(八)如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时,必须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办理;(九)办理各种银行票据均应由出纳员统一办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私自办理,否则后果自负。

(十)支票登记薄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启用用友软件的支票登记薄,二是手工登记支票登记薄,但手工登记的单位检查发现三次以上不规范情况的,必须启用用友软件的支票登记薄。

五、发票管理(一)由各公司财务部根据实际经营范围,严格按税务局下发的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对发票的领购、使用、保管、缴销过程的控制;(二)公司各种发票、收据由财务部门会计专人保管和负责核对,建立发票领用登记簿,定期对空白发票及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

六、收据管理(一)收据印刷1、中东标识、非标识收据,由集团计划财务部统一印制、保管。

2、集团计划财务部负责确定收据的样式、编号,提出印制需求;禁止各经营单位私自印制、伪造、变造收据。

集团计划财务部负责对各经营单位收据的领用、使用、核实、保管、稽核、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管理。

(二)收据发放1、集团及下属各经营单位的收据统一由集团计划财务部管理,负责人为集团预算资金主管。

各经营单位财务部按一个月用量到集团计划财务部领取,并安排专人保管,各经营单位对本单位收据的请领、分发、使用、归档及监督工作负主要责任。

2、收据领用采用交旧领新方式,在领取新收据时需交回原收据。

旧收据未核销者原则上不能领用新收据。

收据领用人与收据管理人应在收据登记簿上签字确认,责任明晰。

经财务(经营单位、集团财务)收据审核人审核后以旧换新(首次领用除外)。

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3、集团计划财务部负责对各经营单位交回收据的数量审验、使用情况的抽查验收。

4、各经营单位财务部对业务部门交回收据的开具内容、填开标准进行确认,并加盖“现金收讫”章确认此收据填开内容与金额相符的款项已上交财务。

5、集团及下属各经营单位按照收据类别“中东集团标识”、“无标识”等分别建立收据领、用、存登记簿并及时登记。

6、收据领用人的工作发生异动或离职的要及时对收据领、用、存登记簿做变更登记。

7、在收据未被领用之前,不得预先加盖有关财务章,发现空白发票收据遗失,应及时向财务负责人汇报并查明原因,办理有关挂失手续。

(三)收据使用1、各经营单位在收据领用时,应当检查收据是否有缺号、重号等错误,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予以更换,并将存在问题的收据返还集团计划财务部。

2、办理开具收据的业务时,各经营单位必须及时、准确开具,开具收据应当按照时间顺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填写内容一致,严禁发生大头小尾的现象,收款内容填列清晰,严禁涂改,严禁拆本使用,收据开具人必须填写全称。

出纳员在收款时需要在收据的全部联次上加盖“现金收讫”或“转账收讫”章,且签章日期必须调整为收款当天日期。

3、填列有误的收据,要求联次齐全,并加盖作废章或复写作废。

收据丢失,应当于丢失当日报告财务负责人,及时在本单位范围内通告此联编号收据作废。

4、各经营单位下属业务部门领用收据时财务部在收据联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后交给领用人,并做好登记。

业务部门于收款当日下班前交到财务部,财务部收款后在存根联及记帐联上加盖“现金收讫”章。

5、收据开具项目必须在本单位经营范围内开具,不得擅自扩大票据使用范围。

同一本收据只得开具一种收费项目(特殊情况经财务经理批准)。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收据。

7、各经营单位如有代收款业务需由本单位发起签呈,请示董事长批准后方可代收,相关“代收委托书”、“代收协议”及签呈递交集团档案室存档。

委托协议需明确代收款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 项内容、收费标准、收费期间、支付手续费标准、支付方式、收据的来源、款项结算方式。

代收款项的收据原则上需要委托方提供,并将款项存入委托方账户。

如使用我公司收据,移交代收款项时,需委托方提供收款收据。

8、各经营单位按公司账套领用、使用收据,账套间不得交叉使用收据。

9、不符合规定的收据,不得作为财务入账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10、填开收据的单位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后开具,未发生的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

11、经营单位收款后出现退回情况的,收回原收据后办理退款,同时收款方写收款收条;若原收据丢失或无法交回,需取得对方有效证明后方可办理退款手续,同时开具红字收据,收款方签字确认收款后作为退款附件。

(四)收据归档1、收据使用人将已使用的收据封面上标明收据开具期间、起止号码、使用张数、作废张数、开具项目、审核人之后交给收据管理员。

2、收据使用部门领用时间不得过长,跨年时要在次年1月末前收缴,各经营单位每年度使用的收据于次年1月末前将已使用的收据归档移存档案室,作为财务档案管理。

3、收据管理人负责对收据和收据登记簿进行归档,收据和收据登记簿的保存期限为三年。

保存期满,报集团计划财务部及法务审计部查验后销毁;(五)收据检查1、各经营单位收据管理人员在收据以旧换新审核时,应检查收据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填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所有收据应收取的款项是否全部收妥并解缴财务入帐。

2、各经营单位收据管理人员应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收据的使用情况,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况,除责令纠正外,还应视具体情况予以处理。

3、各单位财务部要规范收据管理,建立健全收据登记簿,强化收据领用、使用、缴销各项规定,并建立相应的收据检查制度。

4、集团计划财务部不定期抽查。

七、罚则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 (一)未按要求印刷、保管、发放、登记、回收相关票据的,视情节对相关的负责人处以100-1000元的罚款,并给予行政处罚,直至除名。

(二)违反规定接受或开具发票造成公司少抵或多缴税款的,或者因接受或开具发票造成往来结算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要负赔偿责任。

(三)错开、误开发票致使税务罚款,由直接开票人员承担损失的70%;相关财务部发票负责人承担损失的30%。

(四)利用收据及印鉴私设小金库者,没收其获利所得,视情节对相关的负责人处以1000元以上的罚款,并给予行政处罚,直至除名。

给予主管领导2000至3000元罚款,并通报批评。

(五)未使用规定票据收费(包括利用白条、或不开收据收费),应收缴其所得,并处以违纪金额5%—10%的罚金。

情节严重者,予以开除。

(六)未按制度中规定开具收据的,责令其及时追缴已开出的不附合规定的收据,重新开具新收据。

追缴不回的。

视对公司有无造成经济损失,处以50元以上开出金额2倍以下罚款。

(七)弄虚作假、虚开票据、出借、出租收据,没收所得并赔偿损失金额的2倍罚金,情节严重者,予以开除。

(八)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收据交回,应责令其及时交回并停止其继续领用收据。

(九)未按规定将所收款项及时解缴到财务又无正当理由者,视金额大小及问题严重程度,处以违纪金额5%—10%的罚金。

情节严重者,予以开除。

(十)收据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未按规定保管和使用收据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相应经济责任。

(十一)对违反收据管理制度的单位予以罚款5000-10000元,直接经办人予以罚款500-1000元。

视程度予以警告、通报批评、直至开除。

情节严重而构成犯罪的,公司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八、附则(一)本制度由计划财务部起草并负责解释;文件编号 ZD/ZD-JC-05 版次/修订状态 C/4 生效日期 2009-06-08 (二)本制度罚则部分不排除其他制度约束;(三)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