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共79张PPT)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共79张PPT)


考点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 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 公平 性原 则 含义 包括同代人之间、 代 际之间、 人类与其他 生物种群之间、 不同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 公平 具体做法 保护生物的多样 性, 各国都有发展 权, 应与子孙后代 共享资源和环境
[2017· 武汉模拟]读长 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图,回答 1~2 题。
1.关于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特征,叙述正确 的是( ) A.2011 年的季节变化比 2012 年大 B.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C.2012 年的年际变化比 2011 年大 D.11 月的季节变化最小
解析
3.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 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如下表: 地区 城市 地区 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 染, 如大气污染、 水 污染、噪声污染等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 工业活动 与人类居住地的过 分集中, 造成污染物 的集中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基 数、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工业 农业 公众 环境 无害化 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发展 清洁生产 推行 生态农业 提倡适度消费
[2015· 上海高考]赤潮 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 所示。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 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 月到 11 月 C.3 月到 5 月 )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板块二 考点深度研析
高频探究 知能演练
考点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 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太湖水污染 垃圾围城现象 日本福岛核 渤海康菲石油 城市噪声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 大气污染、水体 废”和不合理使用 污染、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 固体废弃物污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 环境 染 量有害垃圾 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 海洋污染 洋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1.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 资源利用 方式 资源利用 传统经济 粗放利用 循环经济 资源6 月到 8 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 潮的影响是( ) ②加剧污染程度 C.②③ ③使污染区域 D.③④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助思导航】 1.信息解密
3.名师说法: 解答该组题首先要明确赤潮的概念、发生的条件(自然环 境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既需要从图像中获取信息,也需 要调动题外相关知识。 其次要明确符合条件的地区分布状况。 对于(3)小题调动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2 . 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 A.气温 C.径流量 B.降水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径流量。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2016· 石家庄一模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满足其需求
的发展。
2.内涵
共同性原则。 3.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 原则、
提示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
“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 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图中显示不同月份入海通量有很大的差异, 说明
季节变化较大; 同时 2012 年与 2011 年入海通量也有较大差 异,表明不同年份也有较大差异,即年际变化较大。年际变 化要比较不同年份, 不能以一年来说明; 同理季节变化也是 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比较,不是不同年份同一月份的比较。 2011 年的季节变化比 2012 年小,11 月的年际变化最小。
4.推测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间(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降水量显著增大 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
)
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 解析 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时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
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 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同时,霾日数与风力、降 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 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全球气温升 烧矿物燃料、 排放温室气体、 高 乱砍滥伐森林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 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 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 高原上空出 现臭氧层空 洞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 酸雨 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 北美、日本中 国:南方地区
3.清洁生产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吗? 不是。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 言的,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 物产生较少。 4.可持续发展单是指环境保护吗? 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 发展的问题,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 协调,寻求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故可 持续发展并不单指环境保护。
水土流失、土 滥伐、滥垦、滥牧,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 陵区水土流失 自然植被遭破坏 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生 海平面上升、 冰川融化、 态 全球变暖、臭 过量排放二氧化 气候恶化、沙漠扩大、 碳、氟氯烃化合物 破 氧层破坏 南极臭氧层空洞 坏 生物多样性减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破坏,过度捕猎 少 森林的环境调 滥伐森林、森林面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积减少 节功能下降
人类的经济活动 持续 性原 则 和社会发展必须 保持在资源和环 寻求可持续发展 共同 性原 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 动应有助于实现 全球整体的协调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 模,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处理好发 关系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 界、民族、宗教、文 化的制约,以积极、 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 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或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者强度过大 土地盐碱化等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 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 快, 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 发展 较发达国家严重, 以生 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 中国家 态破坏为主 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的需要, 将污染严 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 发达 较发展中国家轻, 以环 过度消耗资源 国家 境污染为主 乡村 地区
第2部分 人文地理——重在运用 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展示 1.人地关系思 想的历史演 变。 2.人类所面临 的主要环境问 题。 3.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 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
考情报告 1.以全球频繁发生的环境问题为素材, 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及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度高,主 要为综合题。 2.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分析环境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考查频度高,主要为 综合题。 3.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工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培养关注热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频度高。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1)环境污染指由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 破坏了 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 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 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 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 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 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 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
人地关系思 想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 自然
人地关系 原始的平衡关系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盾激化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 了
1.环境问题是不是单指环境污染? 不是。环境问题除了环境污染外,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 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 短缺均是环境问题的表现。 2.人口增长可能会引发环境问题,但人口增长是不是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是。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 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人类不加节制过度索取自然界的资源,同时过量排放废弃 物,导致了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土地荒漠化 弃物污染、土壤 、 生物多样化 污染、 噪声污染、 减少等 放射性污染、海 洋污染等
地域 发达国家更突 差异 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