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弃甲曳.兵()供.养()数罟..不入洿.池()()()孝悌.() 庠.序()[来源:学|科|网Z|X|X|K]饿莩.()鸡豚.狗彘.之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数罟..不入洿池()(4)谨庠序..之教()(5)申之以孝悌.之义()(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非我也,岁.也()(8)斯.天下之民至焉()3.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4.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1.yèɡōnɡcùɡǔwūtìxiánɡpiǎo tún zhìxù2.(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更少(3)细网(4)学校(5)敬爱兄长(6)制止、约束(7)年成(8)则、那么3.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7儒4.(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来源:](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鸡豚狗彘之畜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7.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非我也,兵也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5.C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6.C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
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7.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
8.B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9.(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来源:Z*xx*]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C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D项,“颁”通“斑”。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敲鼓,穿,种植”。
D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A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
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是一个词。
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D解析:A项,“以”,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
B项,“数”,前者为形容词,“密”;后者为“几”。
C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D项,“无”,均通“毋”,“不要”。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句。
[来源:学,科,网]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
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
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⑤阱:陷阱。
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于传有之.之:音节助词,无义。
D.不亦宜.乎宜:合适,适宜。
7.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9.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2)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答案:6.C解析:“之”为代词,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7.A解析:A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B项前者为代词,代“文王之囿”;后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后者是“以(之)为”的意思,“把……作为”。
D项前者为名词,“罪行”;后者为动词,“归罪”。
8.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9.(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
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记载的。
”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
”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
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国都郊区有纵横各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
那么纵横各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谓有病不能打柴,是生病的托词),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a)能至否乎?”(b)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c)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0.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②则不敬莫大乎是.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11.文中a、b、c三处有无省略?下列对省略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a:无省略b:孟仲子c:孟子B.a:孟子b:孟仲子c:孟子[来源:学§科§网]C.a:孟子b:齐王派来的人c:孟子D.a:孟子b:齐王派来的人c:孟仲子12.根据上下文,判断以下四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的一项是()A.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D.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1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正确的意思是()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1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