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

绵竹中学2013级1班范兴宇
铭记奋进
————读《中国精神》一书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
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
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那一刻
我感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奋进
今年的绵竹春节特别的热闹,河灯璀璨耀眼,中国绵竹年画节热闹非凡,绵竹人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

我在电视上看到新北川县城正式开城。

透过那扇大门,我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羌族民居,是修缮
一新的北川中学,是每个人脸上会心的笑。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满目疮痍。

置身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读了《中国精神》,我不禁思索: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是中国人,“中国精神”应该深深的注入了我的内心,我的血液。

一贯对中国指手画脚的西方媒体,在对这次灾难的报道中对中国或不吝惜赞美。

他们看到的或许更多的是高效的政府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学者热衷于探索中国文明的生命力时往往惊叹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仅有中华文明能如此源远流长大概与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密不可分。

我深刻地记得,在5.12汶川地震中有十三个唐山人,感动了中国。

同样是经历了灾难的唐山兄弟,如今仍尽己所能的帮助更多的人。

他们说,要将这种感恩,这种抗震救灾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传承,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

是的,将这种“中国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说,经历一场巨大的灾难是不幸的,然而,我想说,我们又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如果那一场灾难让我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那么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是否该启程了?背起行囊,才发现它早已沉甸甸的;背起行囊,铭记感恩,勇敢奋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