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独立性分析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由于中央银行对危机治理显得束手无策,致使人 们对中央银行的信心大减,其独立性地位随之削弱。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 的 经济 运行出现了滞胀的局面,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于是在学术 界再度展开了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讨论,对这一问题的激烈的讨 论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
关这与美国、德国的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以及高度独立、平行于欧盟委员会的欧洲中
央银行相比其法律地位是有差距的,从政策独立性看法律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职责表述为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这实际上是赋予了中央银行的多重目标。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5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7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 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6
央行独立性的案例分析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7
从 1998年 4月 1日起 ,日本新银行法正式生效。 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观点出发 ,对制定货币政策的规则和相机 抉择问题人们进行了讨 论。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
的论述。 他们的分析显示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引起无效的高通货膨胀。基于这一原因 ,他们否定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强
干扰了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是与政治性经济周期相伴,我国
的政治性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的形成机理不同,西方国家的政治性经济周期是执政党为了连任而实施扩 张性的经济政策导致的. 另外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受多目标约束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社会各界 希望货币政策除了稳定币值外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汇率等目标都要有所作为,在各种因素的干 扰下,中央银行往往被迫偏离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轨道,实行名义上适当、稳健,实际上带有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操作。在政策累积作用下通货膨胀压力必然随之增大。
名义上隶属财政部,相对独立 性。尽管法律上英格兰银行隶属于 财政部,但实践中财政部一般尊重 英格兰银行的决定,英格兰银行也 主动寻求财政部支持而相互配合。 1997年格兰银行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隶属于政府,与财政部并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 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 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 监督管理。
以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
而在讨论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货币政策的时间非一致性,例如假定决策当局实 施货币政策主要是选择一个最优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事前最优通货膨胀率在执行时并不 是最优的决策。在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偏差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研究之后,两种解释 通货膨胀偏差形成的理论——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和动态不一致性理论相继出现,中央 银行的独立性作为解决通货膨胀偏差问题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以用来测量把政策委托给保守的中央银行官员的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高 ,政府把政策委托给保守的 中央银行官员的能力越强 ,就越有可能克服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实证分析也表明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负 相关。但这一结论似乎是非决定性的 ,因为存在像日本这样的例外。在这次日本修改银行法之前 ,尽管日本银行在法律上缺 乏独立性 ,但从 70年代末以来保持着低通货膨胀率 ,说明中央银行高独立性并不一定是低通货膨胀率的必要条件。
调制定货币政策规则的作用。 在他们之后 ,许多人又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这些研究侧重于探讨除规则之外 ,还有 什么途径可以用来处理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信誉和委托两种方式。 这些研究表明通货膨胀 与通货膨胀成本、政策制定者承诺的能力、建立信誉的能力 ,以及把政策委托给保守的中央银行官员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4
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5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仅涉及是否赋予中央银行以更高的自主权,更需要明确中央银 行的责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通过独立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维护物
价稳定——既要对通货膨胀承担责任,也要对通货膨胀承担责任,从而彻底改变了有关官
3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 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 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反映在中央银 行与政府的关系。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 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 的。
2017/11/6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9
问题分析及研究
理论析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说明了必须保证央行的独立性:经 济的运行往往围绕大选波动,大选之前,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 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于是在大选之后,政府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用以抑制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定义 中央银行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中央银行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中央银行央行独立性的案例分析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性 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2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定义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员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随意性。 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这种制度安排具有其他制度不具有的高透明度性——中央银行 不仅要明确宣布具体货币政策目标,而且还要对所进行货币政策选择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 样,就能够使社会公众清楚地了解货币政策的走向。一般的社会公众是合理的政策选择的 最好监督人,一旦中央银行与政府明确宣布了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任何没有正当理由而 未实现调控目标的现象都意味着中央银行存在着失职行为,并将因此受到惩罚。 另外,由于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调整的依据都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这样就提高了人们对政策效果的信任程度 ( 政策的可信度)。历史经验表明,保证货币政策 的独立性有利于中央银行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的基本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 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是最终决策 权属于国务院。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6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从经济独立性看《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 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金融机构 和个人提供贷款,从而改变了已往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的 局面。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从行政地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是隶属于国务院的一个部级机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1
中国90年到现在的通胀同比。我国出现峰值的通胀区间有4个,分别是91-96, 03-05,07-08,11-13年初。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2
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分析
2001年以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供给 持续大于需求,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和执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购 入外汇,基础货币则被动投放,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美元贬值、 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下,大量国际资本通过经常项目和资 本项目流入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后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先是推动房地产价格和股票 价格大幅上升,继而又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007年物价涨幅从年初的 2% 上升到年底的6.5%,全年达到4.8%。2008年上半年物价涨幅达8%左右。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4
四大央行独立模式
直接对国会负责,较强的独立 性。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 立的联邦储备系统行使制定货币政 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双重职能。美 联储( FED )实际拥有不受国会约 束的自由裁量权,成为立法、司法、 行政之外的“第四部门”。 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大 藏大臣对日本银行享有业务指令权、 监督命令权、官员任命权以及具体 业务操作监督权,但是 1998 年 4 月 日本国会通过了修正《日本银行法》 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央银行的独立地 位,实现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3
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分析
我国的通货膨胀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央银行在处理通货膨胀问题上独立性较差.虽然《中国 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使我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较过去有了一定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银行 的独立性还是会因经济形势的变化受到各种制约。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经常面临社会各界的压力,
中央银行保持独立的必要性。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即它会受制于政府的影 响,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需要注意国家各个方面的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也 应根据情况调整,在这诸多方面和稳定物价发生冲突时,政府往往会以牺牲物价为 代价,如果中央银行完全按照政府的指令行事,一是会造成货币超发;二是降低货 币政策的稳定性。
2017/11/6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分析
1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美联储是公认的世界上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之一。 美国把货币政策视为中央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独立手段,用以帮助稳定联邦经济的波动。在美 联储发展成为一个有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独立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的过程中,建立联邦公 开市场委员会是关键的一步。1935年8月24日,大萧条以后罗斯福总统签署银行法修正案创建了 这一机构。该委员会共有12名成员,由7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以及其 他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4名总裁组成,这4名总裁由12个地区储备银行总裁团轮值。由于其成员包 括总统任命的官员、理事会成员及从各自董事会选举出来的储备银行总裁,因此,公开市场委员 会可谓是为融合国家和地方的私人和公众利益于一体而设计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其决策和执行 程序方面也保证了美联储同地区经济保持密切联系。首先,它有一套完善的投票表决程序。12名 投票成员集体制定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正式决策,7位理事每次都要投票,12位行长中只有5位轮流 投票。这样就保证了每个成员平等地参与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举行正式的政策表决。 因此决策一般是达成共识后制定的,所以一致通过的决策通常是惯例,而不是例外。其次.它 有一套完善的执行程序。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了联邦资金利率的适当目标水平后,由美联储在纽 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交易台负责实现目标。为了推动这一过程,公开市场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政策指 示.要求纽约交易台采取适当措施,实现隔夜借贷利率目标。时间证明,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结构最 充分地利用了美联储机构分散的优越性。这种结构能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制定全国性的货币政 策,并使美联储能够向全国各地传达决策和政策原则。这种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了美联储监督经 济和建立政策共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