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课件】小升初语文总复习 语文阅读技巧

【名师课件】小升初语文总复习 语文阅读技巧


11、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14、写作手法 15、语言风格 16、环境描写作用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19、补充类试题 20、原因类题型 21、写作特点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
表层:表面指……
深层:实际指……;象征……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 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 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 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 合答案 。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 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七)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 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文章体裁: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应用文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 提炼中心大意 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
答题扣词 尽量要点齐全
人、事、 情、理
题干中的 关键词
题型分类:
1、表达方式 2、描写方法 3、记叙顺序的作用 4、记叙人称 5、记叙线索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开头作用 8、结尾作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10、概括事件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模式
阅读模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就是联系 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 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 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 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 以了。
(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 么好处?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 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 反语)
分析: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 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 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是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 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 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词语替换
原则: 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
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作用: 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五上《金奖章》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五上《我的战友邱少云》 3、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 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五上《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阅读模式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 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 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 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 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表达了……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 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 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 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 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 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 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 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 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 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 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 2000年全国卷《长城》)
概括事件和总结中心的方法
1、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2、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 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 品质(现象),表达了我……之情。
修辞句或描写句的作用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 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 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 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 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 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 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 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 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三下《救命骨髓》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
----五上《小英雄雨来》
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五下《左公柳》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五上《天窗》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六上《永远的歌声》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 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 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述方式”,即辨析只读文章的主要 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 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 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 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 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 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 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 出。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 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关爱之情。
(六)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 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 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 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 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 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 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 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 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题示例: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 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 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 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 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 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 动”的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 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 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 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 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 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 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 “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 “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一) 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 气氛(记叙文、小说),渲染气氛,埋 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 (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 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 说);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 小说);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 文、记叙文、小说)画龙点睛;言有 尽而意无穷。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 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 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 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 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 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 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 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 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 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 《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 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 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 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 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 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 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