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黄继光》、《邱少云》、《上甘岭》等连环画,读着《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长大的。
心灵深处对抗美援朝的人和事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情。
我们能为老兵做的,就只有这些了叶向明老人91岁高龄,就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打过很多仗的老兵,湘东腊市镇明塘村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0年,瞒着家人偷偷去当兵,1951入伍0224部一支队正式成名一名抗美援朝战士!军事专职:冲锋枪手和班长!“抗美援朝纪念章”为铜质,梅花与五角星图案相互交叉组合而成。
证章的正中镌有毛泽东左侧头像。
“抗美援朝纪念”六个字逆时针方向围绕头像排列。
两边是麦穗环绕。
五角星的一角有一小孔,是来穿铜链的,铜链不在,由铜杆系着。
该枚纪念章背面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1951年”铭文。
经测量,证章通径4.2cm。
“和平万岁”纪念章,因年代久远,黯然失色。
证章通径4cm,正中镌刻一支飞翔的和平鸽,鸽子上方镌有“和平万岁”四个字,背面有别针和“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1953.10.25”铭文“最残酷的是飞虎山阻击战。
飞虎山有几个不是很高的山头,中间有一2个多公里宽的开阔地。
当时,据侦察员的侦察,这里是美军必经之地。
连长命令我,带一个班,抢占一个山头,挖好战壕,设伏堵击敌人,要离得最近再打。
后来,美军果然来了,他们不知有埋伏,渐进我们的伏击圈,当完全进入圈子,美军离我们很近时,我用信号枪向兄弟连队发信号弹。
之后,我们班的机枪、冲锋枪的子弹和手榴弹一齐泻向敌人。
飞虎山战役打了几天几夜。
我们曾两天没有饭吃。
又是十一二月,北方的寒天来得早,冰天雪地,河道结了冰可通车。
我们的棉衣成了冰衣,冻得周身麻木。
我们克服困难,发扬敢打、敢拼作风,同装备好有坦克飞机,但却怕死的美军作战。
我们团部在围歼中,吹响冲锋号,端着枪冲向敌人,用喇叭操外国语喊话:‘缴枪不杀’。
只要放下了武器,举起了投降之手,就不会开枪了。
最后,这场战役俘敌约2000人”。
据史料记载:飞虎山战役,同上甘岭战役、松骨峰战役……一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名扬世界的八大血战之一。
彭德怀后来在战斗结束后,激动地写下了“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
“一上战场就什么都不怕了。
”叶老说,“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
我的手现在仍留下两个大伤疤是被子弹打中的“战争也是艰苦的。
”老人说,“战场上没有屋住,只能在荒郊野外卧着睡,或战壕里,或防空洞里横七竖八躺着,或树墩上打一个盹。
吃,每天只有一餐大米,其余是吃高梁、面粉,这些都是中国运去的。
敌人来了,没吃饱,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
我也搞过后勤,但一样辛苦。
一车车物质要装卸,200斤/袋大米要一个人背上背下,360斤/件炮弹要一个人去搬移。
挺重的,够戗。
”在南京第二十离休干部休养所里,老兵郎东方为我们找出了他保存的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东西——一枚勋章和一些战场上拍的旧照片。
他颤巍巍来回走着,急迫地翻找,努力地辨认,一次次地拒绝我们每个人的搀扶。
在郎东方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所唱的历史,是格外沉甸甸的——无论战士还是军官,都背着武器和能维持一周的粮食,负重八九十斤,蹚水渡过工兵搭建的浮桥进入朝鲜。
尽管入朝前已经写好未注明归期的家信,做好了与家人诀别的准备,可他们对此都不以为意,认为那些美国佬没什么了不起。
但很快,随着第二天友军某团二营遭遇美军B-52轰炸机轰炸伤亡很大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很快就收到一道“死命令”:严禁出现烟火、严禁高声喧哗……郎东方和战友们才意识到,他们入朝时带的六零炮、八二炮、重机枪、步枪等简陋装备,对抗的是美军的榴弹炮、坦克和飞机。
“美军有上百架飞机来支援,有坦克,我们这些都没有,打得很艰难。
”白天不能烧饭,他们只能把烟打散烧开水;夜里看地图时,得用布把手电光遮严实;不能烤火的连绵雨天,只能找猫耳洞躲雨,任凭周身潮湿,泡得白胀的脚和解放鞋粘在一起……那时他们没有能在战时辨别身份的标识牌,只能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单位等信息写在白布上,缝在衣服内襟,没有入团入党的战士还随身带着申请书。
装备差距的悬殊加上环境的艰苦,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国赴死的念头,“没准备再回来,都准备随时牺牲。
”在朝鲜战场,郎东方经历了凶险的第五次战役。
其间,无线电失联,通信兵全部牺牲,作为团参谋的他冒着枪林弹雨,跳了5里地的弹坑将信息送达,累到吐血;美1师封锁渡江口,他们两个团冒着大雨蹚水过江,被冲走、淹死不少人,齐胸的江水中他是和五六个战友互相紧紧拉着手才过了北汉江;他曾试图用一周未进食的身体,扛起中弹的战友在敌军机枪扫射中突围,最后却只能含泪为战友留下一颗手榴弹……即使战况这般凶险,郎东方却没有如他预想的那样壮烈牺牲。
他活了下来。
他说,归国后,见到老母亲时是无比高兴的,但在归途中看着身边的物是人非,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愧疚。
当他陆陆续续从部队留守处取回战前寄管的个人物品时,那些没能盼到自己孩子归来的母亲们,只能收到一张儿子在战前统一拍的照片。
之后的两三年里,他一躺在床上就想起那些死去的战友。
他记得大部分牺牲战友的姓名,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休假期间,他到附近的县城去拜访了一些牺牲战友的亲属,但他没办法给他们带去任何遗物,“好多战士的遗体都残缺不全,只能把好几个人埋到一起……”对于那些牺牲时知道姓名的战友,他能做的,就是告诉其亲属,他们埋在哪个山头,那里插着一个个简单的木牌,上面用小刀刻着战士的名字。
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夜夜梦回时抓住点什么,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放。
郎东方现在还记得一些朝鲜语,“大嫂”叫“阿几姆尼”,“相片”叫“查济”。
他轻抚着那些黑白色宝贵的“查济”,上面注有“1951.8.16 入朝分别纪念”“于前线”“为解放朝鲜而奋斗”等字样。
他向我们指着一张与战友们的合影,“这个不在了,这个、这个都不在了……”指到最后,活着的只剩他一个人。
他告诉我们,每场战斗他们都会经过一番情感变化——战前怕仗打不好紧张,战时忘了一切只想消灭敌人。
战后的总结大会总是折磨人的,一个连队有时只剩下二三十个人,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吃不下饭,“想想这个战友,那个战友,都不在了,难受啊……”他和我们聊起临死前把入党申请书和党费托付给他的老战友张小山,聊起胆大心细组织他们突围的“郭大炮”郭兆林……他称这些人为“生死战友”,与他们的交情是“生死交情”。
除了那些残酷的回忆,郎东方的那段岁月中不乏一些轻松的小插曲。
当年21岁的郎东方还是爱玩的年纪,作战间隙,他会猫在战壕里和战友下象棋、跳石头。
但空余时间,除了休息,他们大多还是用来学习。
行军时,他们把写着大字的纸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念。
他说,在战火纷飞中读书,会暂时忘了战争,心里就没那么害怕了。
不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不怠于学习。
直到今天,他的字迹仍然是清晰娟秀的。
原来,战场给他留下的印迹,除了身体上的伤痕和梦境中的战争,还有这些伴随后半生的习惯和素养。
有些历史是需要不厌其烦地被讲述的。
如今的90后、00后,很多人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认识是模糊的。
尽管很多像郎东方这样的老兵所受的战争创伤并没有完全被抚平,每次讲述时都会牵动内心深处某个深藏的痛点,但他们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要孝顺父母,热爱家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许,在听了他们的战争故事后,我们才能在这些简单朴素的叮咛背后,领会其真挚的良苦用心。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
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