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qí huáng zhī shù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
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
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悬壶济世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
“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
不二价,治病皆愈。
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
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
”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
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
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
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
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不难知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
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幌”而已。
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
仔细推究起来,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
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
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
[1]杏林春暖三国时候,吴国侯官(今福建长乐市)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
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须报奉(不用告诉董奉本人),但将一器(容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账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旅客断了盘费的),岁二万余人……。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解释:杏林春意盎然。
赞扬医术高明。
坐堂医圣“堂”的来历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
他一反封建宫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兰台枢要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
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
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
”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骃曰:“然。
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
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
”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
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
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
僖以吏捕方至,恐诛,及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
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
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
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倘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自今以后,苟见补课之事,终莫复言者矣。
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
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杨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
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
”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僖因自陈谢。
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
至于光荣,非所敢承。
”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随驾进京,校书东观。
冬又拜为临晋令。
孔僖主张“学不为人,仕不择官”。
著有《古文尚书传》、《毛诗传》、《春秋传》等书。
桔井泉香相传,三国时期住在江西的名医董奉,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规定每看好一个小病,病人要给他栽活一棵杏树;看好一个大病,给他栽活五棵杏树。
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杏林。
待杏林结果时,他又以果换粮,赈济穷人,于是被后人誉为“杏林春暖”。
千百年来,“橘井泉香”与“杏林春暖”双壁生辉,成为了我国古代医药史上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的象征。
这则“橘井泉香”典出《列仙传》之《苏耽传》,清代闯入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就将其收入《医术名流列传》之中,流传甚广。
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飞升石、鹿洞,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橘井,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
“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
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卢医国手《史记·扁鹊列传》时说,扁鹊“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扁鹊生于周代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他年轻时曾拜桑君学医,并不断吸收和总结民间医疗经验,从而逐步成为一代名医。
有一次,扁鹊到该国行医,正遇上王宫在操办太子的丧事。
扁鹊详细地了解太子得病的情况,认为太子不一定真的已死,可能有救治的余地。
他入宫后给太子切脉,发现太子尚有极微弱的脉动和缓慢的呼吸,大腿根也有微弱的温感。
扁鹊指导学生们在太子的“百会”穴位扎针。
不久,太子果然苏醒过来。
此后,他在太子腋下施用“熨贴法”,让太子坐起来,再经20多天的药物调理,太子果然康复。
据说扁鹊曾经总结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著有《扁鹊内经》等医书,可惜已经失传了。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
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
有古书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
”卢国,在今山东长清。
“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
“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青囊,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