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银滩
乳山市南部,有段沙质海岸,东起白浪湾,西至珍珠湾,长度绵延20公里。
其潮间带也是沙质,全是白色的,故名银滩。
银滩周围山野上的石头或青或灰、土地或黑或黄,而洁白无瑕的沙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神同道,母爱无疆。
三圣母和义妹普救众生的大爱感动了东海龙王。
龙王决定在三圣母绢帕飘落的地方,修建一处美丽银滩。
装点圣母的美丽,也使天下儿女朝见圣母时有个洗浴和歇息的地方。
龙王说:“南海群岛有座玉石山,经海水冲刷,形成很多细沙,可以运来用之。
”龙宫组织龟鳖十万,日夜兼程地运沙造滩。
仙界不多日,凡间已百年,玉石山的沙全搬来了,但还未竣工,监工的将领请示龙王再去何地采沙,龙王说:“天意如此,你们撤回吧。
”未完工的那段小海口,就是现在的白沙口潮汐发电站遗址处。
银滩浴场
整个银滩处处是浴场,但最著名的有两处,一是珍珠湾浴场,位于银滩西端,长约四公里,呈半月形。
民间有一段关于珍珠湾的美丽传说。
话说有一天,天上的七仙女经王母娘娘批准,前来大乳山拜见三圣母和义妹灵芝。
拜会之后,她们被东面那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沙滩吸引住了。
面对那美丽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姐妹们齐卸衣装,游泳,打水仗,尽情地嬉闹玩耍。
不经意间,召她们回去的天鼓响了,她们这才想起来了,迟归是违反天条的。
于是,大家急忙穿衣。
慌乱中,七妹衣服上的一串珍珠断了线,珠子纷纷落入水中,其中两颗大珍珠蹦向远处,体积不断膨胀,一颗化为公鸡岛(宫家岛),一颗化为幺岛(腰岛),其余的小珍珠化为了珍珠湾。
公鸡岛因形状像只大公鸡而得名,幺岛因七妹而得名(幺是排列最小的意思)。
另一处最佳浴场是白浪湾,位于银滩东端。
巧合的是,白浪湾也是长约四公里,呈半月形,与珍珠湾形成东西对称的布局。
白浪湾的细浪如条条白蛟,戏闹着、追逐着,滚滚向岸。
层层细浪,有钱塘潮的韵律,有雪岭叠嶂的浩气。
从白浪湾的落潮水线向海中走
上几百米,其水深也不过两米,加上整个湾底坡缓平坦,外面的海流推水上“平台”,成了生成白浪的不竭动力。
宫家岛
传说七仙女来银滩游泳,七妹衣装上的一串珍珠断了线,其中两颗大珠子散落入水激发了神力,化作了两座小海岛。
幺岛位于距银滩珍珠湾南面一公里的海面上,她东面1.5千米处是宫家岛。
清代,有一位王爷因遭佞臣陷害,将被皇帝问罪。
王爷事先将襁褓里的儿子托付给了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姓单,在京城做大生意,原籍乳山市白沙滩镇大单家村。
单姓朋友打扮成赶着毛驴送货的,把婴儿藏在驮篓里,牵着驴儿出了城。
回到家乡后,他把王爷的儿子康儿藏匿在公鸡岛上,满语中的康儿为“公鸡”之意,康儿得活于公鸡岛,也是巧合。
至平反昭雪回京时,康儿在岛上已居住了十多年,虽有保姆照料,但在官兵不停搜捕下、瘟疫不断流行中,一个落难的婴儿能平安地长大成人,确是个奇迹。
据说是三圣母放了一株灵芝在康儿的茅屋后面,逼走了岛上的所有瘟气。
官兵搜索时,每次登岛,都看不到康儿的房子,只见岛上有一个小山丘,丘上一棵合欢树,枝叶婆娑、迎风摇曳,这是七仙女中的蓝衣仙女和龙王三太子施展的障眼法,遮挡了康儿的房子。
始皇三观台
《史记》载:秦始皇一行“还过吴,从江乘渡。
并海上,北至琅邪……至荣成山。
”当船队行至乳山近海时,天晴气爽,海平如镜,山青如黛。
看到大乳山、睡美人、藏龙岭和银滩,一代帝王顿觉大美而又神奇,于是决定登岸细看。
他们不知大乳山侧有港湾,就朝银滩方向驶来。
在银滩中部,想在伸入海水的小岬角靠岸。
不料离岸不远时,突然乌云压顶,风驰电掣,大雨倾盆。
有人发现云团里有怪兽。
随行的赵高告诉始皇,这是飞天鳄跟踪至此。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岬角里发出一道强光,将飞天鳄一击两截。
鳄头落在岬角西的水中,鳄身跌落岸上,化作一道小山岭。
原来这是龙王三太子当初布下的机关,为的是保护仙女再
来洗澡时不被妖孽偷袭。
想不到让秦始皇沾了光。
受此惊吓,始皇站在岬角上向东张望。
臣子问他在看什么,他脱口而出:“看寻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是否回来,看仙界(海市蜃楼)有多远,看海上日出啥样子。
”从此,人们把这个仅可容下数十人的小岬角叫作始皇三观台,建起纪念亭后简称三观亭。
圆仁和尚洞与闻经仙人桥
日本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期间逗留乳山,在银滩海阳所一带留下了大量的传说。
有一天,圆仁从他们停泊的邵村浦出来向东南走来,再沿白沙口向东走。
碧海沙滩,青山绿岛,他走了许久也不觉得累。
走着走着,他看到海岸峭壁有个大岩洞,深约10米、宽6米、高4米,于是他就选择在洞里打坐诵经。
从此,当地人称此洞为圆仁和尚洞。
又一天,圆仁从洞中出来,猛抬头,看到西面不远处瑞云飘动,万道金光,彩虹飞架,一端搭在岸上,一端伸入海中。
彩虹上坐着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论经说法。
彩虹之下,海龟昂首,灵蛇盘绕。
圆仁急急走去,到跟前却啥也不见了,只有一座石桥,一头着陆,一头入海,连山接水,宛如彩虹。
桥下有两座巨石,颇似方才所见海龟和灵蛇。
因为圆仁听到桥上有仙人谈经,后人就叫这座石桥为闻经仙人桥。
一桥跨陆海,脚踏天地间,这境界使圆仁感悟到,凭自己现有的学问,难以架就中日佛事交流的桥梁。
因此,他萌生了历尽万难也要留在中国学习的想法。
有志者事竟成,后来终于学集大成。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圆仁一行的不肖子孙历代的倭寇,给东南亚沿海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广阔的银滩也未能幸免,屡遭倭寇侵略。
出于御倭卫边的需要,明代在银滩白沙口岸,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并配套了军寨、烟墩等防卫设施,倭寇入侵得到有效遏制,维护了银滩一带居民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