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
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
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
态。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
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1.1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
以1985年我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34.2%相当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0.3%)的3.3倍。
上海市平均资金利税率
为58.5%长江三角洲铁路沿线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间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和浙南的温州、椒江等市却只有10%--20%。
同样是以开发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资金利税率(12.0%)相当于淮北市(2.4%)和淮南市(2.8%)的4--5倍。
由此可见要使我国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空间安排上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1.2 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而引起了投资环境的不同。
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资金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布局就会发展较为完善从而该地区就业率就会高而同时就业机会高对人才需求量大。
反之投资环境差的地方其就业率就低就业机会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资环境好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小的地区的发展受到约束。
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区域产生不平衡发展。
1.3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各种产业分布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企业的集中又会导致那些为它们服务及它们为之服务的前导及后导型产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
这一切的结果是使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这又为大量的服务行业向该地区集中创造了条件。
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
乘数效应增长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越加严重。
以当今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明这点。
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聚集效益。
由于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如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他们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的更加显著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这样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这种聚集能量越大。
正因为如此美国纽约拥有了全美最大工业企业1000家的116家占11.6%;日本东京拥有全国最大工业企业1500家中的794家占52.9%。
2.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那么在不平衡发展中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关系越来越严重呢?对此学术界有两种见解: 2.1 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其主要动力是: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2)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 (3)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4)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2.2 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过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现象。
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鉴。
然而不平衡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展但不会趋于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贫富更加悬殊,而应该是经历短暂的平衡状态又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不再是低层次的贫与富的不平衡发展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