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桔梗病虫害

桔梗病虫害

桔梗的病虫害防治标准操作规程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又名大药,为常用中药。

具祛痰止咳、消肿排脓之功效。

主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其桔梗病虫害是严重危害桔梗高产优质的主要灾害,因此,应注意其防治,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桔梗的产量与质量。

1 病害
1.1 根腐病
1.1.1 症状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镰刀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

发病期6~8月,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

1.1.2 防治方法
(1)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积水。

在低洼地或多雨地区种植,应作高畦。

(2)整地时每亩用5kg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

(3)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4)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克瘟散1000倍液灌注,每15天1次,连续用3~4次。

1.2 轮纹病
1.2.1 症状是由真菌中的半知菌类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危害叶部,6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和密度大、高温多湿有关。

受害叶片病斑近圆形,直径5~10mm,褐色,具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严重时不断扩大成片,使叶片由下而上枯萎。

1.2.2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将田间枯枝、病叶及杂草集中烧毁。

(2)夏季高温发病季节,加强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

(3)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退菌特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的1000倍液喷洒。

1.3 斑枯病
1.3.1 症状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壳针孢属菌引起的一种叶部病害。

受害病叶两面有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mm,白色,常被叶脉限制,上生小黑点。

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

1.3.2 防治方法同轮纹病。

1.4 紫纹羽病
1.4.1 症状是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的病害。

危害根部,先由须根开始发病,再延至主根;病部初呈黄白色,可看到白色菌索,后变为紫褐色,病根由外向内腐烂,外表菌索交织成菌丝膜,破裂时流出糜渣。

地上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枯萎,最后死亡。

1.4.2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及时拔除病株烧毁。

病区用10%石灰水消毒,控制蔓延。

(2)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力,山地每亩施石灰粉50~100kg,可减轻危害。

1.5 立枯病
1.5.1 症状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的苗期病害。

主要发生在出苗展叶
期,幼苗受害后,病苗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随着病情发展变成暗褐色,最后病部缢缩,幼苗折倒死亡。

1.5.2 防治方法
(1)播种前每亩用75%五氯硝基苯1kg进行土壤消毒。

(2)发病初期用75%五氯硝基苯200倍稀释液灌浇病区,深度约5cm。

1.6 炭疽病
1.6.1 症状主要危害茎秆基部。

此病发生后,蔓延迅速,常成片倒伏、死亡。

1.6.2 防治方法
(1)出苗前,喷洒70%退菌特500倍液。

(2)发病期喷1∶1∶100波尔多液,每10~15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1.7 疫病
1.7.1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根部亦可受害。

1.7.2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雨季及时排水。

(2)发病初起喷1∶1∶120波尔多液或敌克松5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2 虫害
2.1 蚜虫
2.1.1 危害症状蚜虫等在桔梗嫩叶、新梢上吸取汁液,致使桔梗叶片发黄,植株萎缩,生长不良。

2.1.2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密度。

(2)喷洒5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

2.2 小地老虎
2.2.1 危害症状常从地面咬断幼苗并拖入洞内继续咬食,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断苗缺株。

当桔梗植株基部硬化或天气潮湿时也能咬食分枝的幼嫩枝叶。

2.2.2 防治方法
(1)3~4月间清除田间周围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和蛹。

(2)清晨日出之前,检查田间,发现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土捕杀幼虫。

(3)4~5月,小地老虎开始为害时,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沙撒施300~375kg/km2,防治效果较好。

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浇穴。

2.3 红蜘蛛
2.3.1 危害症状属蜘蛛纲,蜱螨目,叶螨科。

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叶背吸食汁液,并拉丝结网,危害叶片和嫩梢,使叶片变黄,最后脱落;花果受害后造成萎缩、干瘪,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以秋季天旱时为甚。

2.3.2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拾净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

清园后喷波美1~2度石硫合剂。

(2)4月开始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

每周1次,连续数次。

2.4 大青叶蝉
2.4.1 危害症状又名大青叶跳蝉,成虫、若虫主要危害叶片。

每年可发生3~5代。

以卵在其寄主枝条或杂草茎秆组织中越冬。

第2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并取食为害,但一般数量较少,危害较轻。

6月上中旬以后数量增殖较快,接着7月、8月、9月3个月为严重为害期,10月份以后产卵越冬。

2.4.2 防治方法
(1)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清除药材园内及周围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3)药剂防治:可用20%杀灭菊酯3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2.5 根结线虫
2.5.1 危害症状根结线虫主要危害根部,以侧根和须根受害较重。

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即虫瘿。

剖开虫瘿,可以看到无色透明的小粒──雌线虫。

由于根部受害,影响吸收机能,地上部生长发育遭受阻碍,表现为生长衰弱或黄化,引起早衰,遇干旱易死亡。

枯梗受根结线虫危害之后,往往又引起根腐生菌的侵染,使根瘤部位出现腐烂。

严重时可以发展成整个根系腐烂,造成病株死亡。

2.5.2 生活习性根结线虫为好气性动物。

根结线虫的虫瘿大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尤以表层3~10cm处最多,凡地势高,干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呈中性反应的砂质土壤,适合其幼虫活动,因而发病重。

连作有利于根结线虫危害,年限愈长,发病愈重。

肥料不足,长势差,遇干旱地上部病状表现加快。

2.5.3 防治方法
(1)与水稻或其他水生作物轮作,或土地冬灌。

(2)移栽无病种苗;病地栽苗时施5%克线磷颗粒剂60~75kg/km2。

也可在栽种前1个月用D-D混剂(450~600kg/km2),80%棉隆可湿性粉剂(22.5kg/km2)或80%二溴氯丙烷乳油(15~22.5kg/km2)等药剂处理土壤。

(3)培育抗病品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