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分方法杨世菊(竹山县第一中学湖北竹山442200)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
保护色是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体色和斑点与背景环境相接近进而隐蔽起来,使得不易被天敌发现的体色。
特点:体色与外界环境的优势色彩保持一致。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的色彩和斑纹,与保护色的隐蔽性相反,与环境的优势色彩大相径庭。
特点是:色彩鲜艳醒目,容易识别,一般动物有特殊的“本事”,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是指1个味道很好,可食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采纳有毒或有伤害性物种的特征,主要是形态的、还有嗅觉和味觉的特征。
模拟有“本事的”生物,防止天敌捕食和保护自身;除此之外,还有模拟非生物,如尺蠖象树棍等。
特点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环境中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1 老虎黄黑相间的斑纹和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分别属于( )。
A.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保护色
C.警戒色、警戒色
D.拟态、警戒色
选项为A
解析:老虎的黑黄相间的斑纹体色是保护色而不是警戒色。
原因有二: 老虎是大型肉食动物,要捕食羚羊、鹿等小型肉食动物,而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非常快,羚羊可达65km/h,如果老虎体色是警戒色,那么它的体色起预先示警作用,羚羊早就逃之夭夭,而老虎只能望“羊”兴叹,所以老虎体色是隐蔽自己与周围环境优势色彩相似以利于老虎捕食; 因为老虎不具有恶臭或毒刺。
黄蜂腹部的黄黑相间的条纹为警戒色。
原因有二: 它表现与环境伏势色彩不同,醒目易发现; 黄蜂具毒刺有潜在的伤害性。
例2 枯叶蝶和黄蝶的体色分别属于( )。
A.拟态、保护色
B.保护色、保护色
C.拟态、拟态
选项A
解析:枯叶蝶为拟态,原因是:枯叶蝶停息时象枯叶(生物残体),与环境不易区分。
黄蝶的体色为保护色。
原因是:黄蝶的体色与环境中的优势色彩相一致,有利于黄蝶逃脱敌害,表现出适应性。
显然,保护色和拟态都表现为与周围环境优势色彩相似,不易识别;但拟态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就不相似了。
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象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象了。
而保护色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BH)
绿眼虫的叶绿体
绿眼虫(Euglena vir idis Ehr enberg1830)为1种习见鞭毛虫,植物学中裸藻门裸藻属的叶绿体特征为“细胞内有许多颗粒状叶绿体,分布于原生质近表面,称边缘位叶绿体,少数种类为中轴位的星状叶绿体,数目很少,只有1~2个”。
国内许多版本(1950~1992)《动物学》、《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大学动物学》等对绿眼虫的叶绿本形态描述多为:“大量圆形叶绿体”、“多个叶绿体”、“有甚多含叶绿素的色素体”,“很多色素体,含多量叶绿素”等。
陈义《动物学》(1950)中明确提出“绿眼虫的色素体1个,在体之中央,胞核之前,作星芒状(34页,注一)。
”但所附的绿眼虫图(第7图),仍显示出多个叶绿体。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无脊椎动物学》(1961)中有“体内仍充满了呈放射状排列的绿色色素体。
”马特维也夫《动物学教程》(1953)中称“原生质内有充满了叶绿素的大量绿色色素体,形成1个或两个特殊星形。
”此二书指明了叶绿体为放射状或星形,但未指明数目是1个。
其附图均显示多个叶绿体。
沈韫芬等《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1990)中,称“绿色裸藻的色素体星状,单个,具多个放射状排列的臂条,长短不等”(269页),所附图(图版Ⅷ图85)为单个星
状色素体。
和振武、许人和《无脊椎动物实验和野外实习》(1992)谓绿眼虫具有“单个色素体,呈星状,具有多
个放射状排列的臂,长短不一”(41页)附图也示出单个
叶绿体(图Ⅱ10)。
施之南《中国淡水藻类志》第6卷裸
藻门(1999)中指出绿色裸藻“色素体,星形,单个,位于
核的中部,具多个放射状排列的条带,长度不等(p.61)。
”附图亦显示单个星状色素体(p.346图版Ⅷ1)。
Hyman的T he I nv er tebrates(1940)(p.100Fig.27. A)及Pennak的Fresh-water I nver tebr 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3)(p.23Fig5.B)均示出绿眼虫的叶绿体为
单个放射状。
综合上述,绿眼虫(绿色裸藻)的叶绿体应为单个,
具多个放射状臂,长短不一。
各种版本动物学中对其描
述“大量圆形叶绿体”是不正确的,应予以订正。
和振武(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BF)
—
25
—
2003年第38卷第4期 生 物 学 通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