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8走进彩色世界》word教案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8走进彩色世界》word教案

第8节走进彩色世界学习目标:知识回顾:1. 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物镜均为______,远处射来光线(可视为平行光),经过物镜后,成______、______的实像。

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是重合的,所以物镜的像作为目镜的物体。

从目镜可看到远处物体的倒立放大的___像。

2.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目镜能成一个_______、_____的______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_______、_____ 的______像。

学讲过程:一.光的色散1.阅读牛顿发现光色散的实验和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牛顿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墙上,在墙上出现的彩色光带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牛顿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白色的太阳光是由___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

光通过三棱镜发生______,不同色光___________的程度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色光。

(3)牛顿验证猜想的方法是:让通过三棱镜产生的色光全部通过_______,在它后面用一张白纸截住射出的光线,调整白纸到_____的位置,观察到彩色光束果然复合成______。

(4)结论是:白色的太阳光是由_____性能不同的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色散,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谱。

(6)光谱是人类获得遥远________信息及_______信息的主要途径。

(7)色散现象产生表明:①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2.演示“色散”的实验。

3.日常见到的色散现象(1)雨后天空出现的美丽彩虹(2)阳光透过养鱼缸在墙上出现彩色光带(3)预习作业中的亲自做等等。

二.光的三原色。

1.同学演示:三色陀螺2.近距离仔细观察彩色电视机的白色画面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三、发展空间1.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2.物体的颜色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的吸收或透射的选择性。

(1)对于不透明物体,在阳光下,它显示出来的颜色就是它反射的颜色。

①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光,因此也就容易接收热辐射;②白光则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白色的表面不容易被晒热。

(2)对于透明物体,在光照射下,显示的则是它所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例如:蓝色玻璃,吸收了红、橙、黄各色光,而透过蓝光,以及少量绿光和紫光,故而呈现出蓝色。

练习检测:(100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色散,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谱。

2.光谱是人类获得遥远________信息及_______信息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___三种色光混合产生各种色光,把这三种色光叫做________。

小华要画出五颜六色的图画,他的调色板中最少要有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这说明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是_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

4.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

5.当红灯发出的红光,照射在绿颜色的纸上时,此时你观察到纸呈___色。

6.一束光照到一张纸上,看到这张纸呈绿色,那么这束光和这张纸是()A.绿色的光、白色的纸B.白色的光、绿色的纸C.绿色的光、绿色的纸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7.彩色电视机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是()A.红、绿、紫B.红、黄、绿C.红、绿、蓝D.红、黄、蓝8.透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A.观察黄色物体,呈现绿色B.观察白色物体,呈现蓝色C.观察红色物体,呈现红色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都呈现蓝色9.站在平静湖岸上的人看到水中有游鱼、树木及白云,其中属虚像的是()A.水中游鱼B.水中树木C.水中白云D.都是10.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景物,他看到的应该是()A.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上方B.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下方C.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上方D.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下方11.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必须()A.大于两倍焦距B.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C.等于两倍焦距D.小于一倍焦距12.烛焰经凸透镜在屏上生成一实像,想使像再大些,并保持清晰应()A.把凸透镜适当向屏移动,其他不动B.使屏适当远离透镜,其他不动C.把凸透镜向烛焰适当移近,并适当减少屏和凸透镜间距离D.把烛焰向凸透镜适当移近,并适当增大屏与凸透镜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