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五四制)
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五四制)
散文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 收起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任上,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 光山色,在望湖楼上饮酒时写作此诗。大的背景 正是王安石主持变法之时,诗人是处于受排斥,被贬 官于外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 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 高的成就。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 八大家中的“三苏”。 1、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3、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请写出至少五句(连续的两句视为一句) 含“月”的诗句。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和地点的景色?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你是如何看出来了?
作者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 诗意人生的无奈。
• •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 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 治阶层的打击。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 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是辛弃疾中 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 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 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 见了? 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 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横斜。打开窗 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 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赏 着菊花饮酒。
写作背景
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 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 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 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清平乐· 村居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 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 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 刚摘下的莲蓬
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
第一单元 古代诗歌三首
【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思乡诗 2、送别诗 3、边塞诗 4、田园山水诗 5、怀古诗 6、咏物诗 7、闺怨诗 8、羁旅诗
作者简介
•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 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 曾隐居鹿门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 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 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 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 和后世所倾慕。山。40岁时,游长安,应 进士举不第。
• • • • 第一幅:黑云汇聚图 第二幅:西湖骤雨图 第三幅:狂风散云图 第四幅:雨后西湖图
这首诗通过描写骤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 了西湖之景的奇特。
辛弃疾简介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 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 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 内容。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 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xiàn)。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1、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你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 2、这首词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景,一晴一雨, 也反映了词人心理的变化,请就每一句反 映的情感加以概括。 2、陶醉——喜悦——焦急——惊喜
3、这首词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主题?
3、清幽、恬静 充满了乡土气息,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 写了月夜景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 前者由月勾起了愁绪,抒发了诗人漂泊在 外的愁思。后者借描写恬静的月夜景色, 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诗歌代表作品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题西林壁 • 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轼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词作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 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 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进行赏析
“黑云翻墨” 与“白雨跳珠”两个比喻 句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幻的紧张气氛,也 烘托出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睡梦里仿佛听到 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官兵在军营里分食煮熟 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深秋在 战场检阅兵队。 •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 人心惊。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才能赢 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