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专业课]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大版第八版课件-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考研专业课]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人大版第八版课件-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 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拥有比 较优势,那么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他利用生
产该种产品的资源更有效率。
比较优势的理论内涵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加国生产力水 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 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 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 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
英 国 美 国
35 0
280 0
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布的产出量 仍是200,没有变化,但是小麦的产量增加到 280,比分工前增加了80个单位。这说明,国 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假 定美国用100单位布与英国140单位小麦进行交 换,交换的结果如表3-6所示。与没有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李嘉图模型运用了比较优势来解释国际
贸易问题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中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阐述。学说 主要是为了解决斯密绝对利益说中存在的内 在矛盾,并在理论上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排除障碍。
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
产。
理论模型
表3-1 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 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 国
15
120
5
100
美 国
10
120
10
100
理论模型
表3-2 国际分工之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 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 国 美 国 0 20 0 240 20 0 400 0
理论内涵 3
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
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
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
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
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 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 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
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 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
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
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 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 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 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后,英国和美国的消费量各增加了100单位布。 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
得到了利益。
表3-3 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小麦消费量 英 国 美 国 120 120 布消费量 200 200
疑问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 劣势,那么还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获利吗?
发展:比较优势
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 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 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理论内涵 1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斯密认为 ,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 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
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
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 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 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 4 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背景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 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产业革命 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 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 革的障碍。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 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
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
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理论模型
表3-4 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 麦 布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英 国
美 国
15
10
120
120
20
10
100
100
理论模型
表3-5 国际分工之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 劳动投入量 麦 产 出 量 布 劳动投入 产 出 量 量 0 20 0 200
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
国民财富。
益。斯 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
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
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 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
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第八版)
第三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主讲教师:刘春生
预 习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又称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说)。该理
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 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 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 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
之后,英国和美国的消费量各增加了20单位小
麦。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 从中得到了利益。
表3-6 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小麦消费量 英 国 美 国 140 140 布消费量 100 100
单一要素的李嘉图模型
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
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都一样。这样, 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 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
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 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 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
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
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
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
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这说明,国 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假 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 换,交换的结果如表3-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