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学与文化学产生的条件,各个文化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学会判断人类学与文化学产生的条件,学会如何分析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哪些?2.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诞生,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形成后文化学得到迅猛发展且学派林立,请从系统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什么?3.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自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或学术贡献是什么?并对相关学派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进行分析。

第3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一)人类起源假说到科学(二)文化起源假说到科学(三)人类起源与文化产生(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五)文化起源的错误批判第2节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一)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二)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三)农耕社会与文化(四)工业社会与文化(五)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第3节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一)文化累积(二)文化创新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关系,掌握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了解社会类型划分的标准以及五种文化社会类型,掌握各种社会类型的文化特点;了解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及其条件,掌握文化累积与创新的关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以及怎样把握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文化起源主要的内外因是什么?2.社会类型的划分有哪些标准?根据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哪几种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第4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层次(二)文化的形态第2节文化的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六)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第3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二)认知功能(三)引领功能(四)规范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节功能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三个层次与四种形态,文化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普遍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时代性、累积性与变异性、差异性与一致性等的统一;了解文化所具有的满足需要、认知、引领、规范、凝聚、调节等功能。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特征与文化的功能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化所具有的满足需要、引领、凝聚等功能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的形态是如何划分的?2.如何理解文化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3.为什么说文化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差异性与一致性?5.文化的阶级性与时代性是怎样统一的?6.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7.文化具有哪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8.如何理解文化的凝聚功能以及文化调控的内涵与范围?第5讲文化与存在的关系(一)(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与民俗(一)社会文化的两个层次(二)民俗的内涵(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特征(五)民俗的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六)中国的岁时民俗(七)各地民俗第2节文化与宗教(一)宗教的形式(二)宗教对文化的影响第3节文化与艺术(一)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二)艺术的范畴(三)艺术的文化功能第4节文化与经济(一)经济与文化是一种同生同构关系(二)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文化一体性第5节文化与政治(一)政治与文化的联系是历史的、必然的(二)政治生活与宗教文化经常是一体的(三)政治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影响政治的进程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与民俗、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民俗的内涵、分类、特征及其功能;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推动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岁时民俗,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与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关系?2.分别阐述民俗的内涵、分类、特征与功能是什么?3.如何理解艺术的文化功能?4.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第6讲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关于文化符号(一)文化符号的内涵(二)文化的符号性第2节文化符号系统(一)语言符号系统(二)非语言符号系统(三)综合符号系统第3节关于文化象征(一)象征的内涵(二)象征的特性(三)象征的分类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符号的内涵,正确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关系,以及文化象征符号的基本特性与分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文化象征的分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与特点,学会分类的方法与原则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符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2.文化符号系统主要有哪些类别?非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其特点是什么?3.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文化象征符号有哪些基本特性?第7讲文化的时间观与空间观(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时间观第2节文化的空间观(一)文化生态(二)文化圈(三)文化层(四)文化区第3节文化与教育(一)社会化(二)文化与教育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的时间观及其多元性,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文化空间观的内涵及其关系;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等观点。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的内涵及其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范畴中时间观的多元性?2.如何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第8讲文化的传播、变迁与冲突(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的内涵(二)文化传播的模式(三)文化传播的意义第2节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内涵(二)文化变迁的原因及类别(三)文化变迁的模式与规律第3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内含与特征(二)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三)文化冲突的结果与意义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模式、文化传播的选择性、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了解文化冲突的形式、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正确理解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传播主要有哪些模式?文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何意义?2.文化传播是如何体现其选择性的?3.文化变迁的模式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4.请分别从文化自身出发和引起变化的力量出发,分析文化变迁的原因有何异同?5.请对文化冲突的形式、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6.请分析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第9讲文化的主流支流与传统现代(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主流与支流(一)文化主流(二)文化支流(三)文化中心与边缘第2节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一)传统与文化(二)现代化与文化发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主流与文化支流、文化中心与文化边缘的内涵,学会如何判断文化主流与文化支流,正确理解文化中心与文化边缘实现转化的条件;正确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异同之处,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掌握文化在现代化与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的约束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