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风俗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
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
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
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隍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
也有的庙会,是群众为了悼念他们崇敬的人而设立的。
如灵寿城关农历二月初一的“成官”庙,是为了纪念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的
酒俗
一、生育酒俗
生儿育女,既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是父母婚姻结合的结晶,置酒庆贺,一方面向亲友宣布自家一个新成员的加入;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妇女生育的一种尊重,同时,把诸多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寄托在新生命的身上,浸润在酒筵的喜庆气氛之中。
如新中国第一部《辛集市志》第四章“习俗”中记载“旧时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
产后先给娘家送喜讯。
第三日,母亲或近亲女子携带米面、鸡蛋、芝麻、红糖等营养品和婴儿衣物前来婆家侍奉月子。
产后第三天第十二天为小庆,满月(男为29天;女为30天)则为大庆,娘家或亲友持礼物前来祝贺,主要摆筵席款待来客。
”
二、寿辰酒俗
过生日、贺寿辰,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联络邻里乡谊感情的一种方式,抑或还兼有尊老爱幼的醇德之风。
在石家庄各市县,老人过生日,晚辈要送寿桃、寿糕、寿酒,向老人祝贺。
乡亲们也要出一小部分钱“凑分子”,表示感情。
主人家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乡亲、邻里,加强联系,增加感情。
主人家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乡亲、邻里,加强联系,增加情感,尊老爱幼,这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大凡传统民俗一般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其积极、健康的传统美德;而一方面则是其庸俗、落后的一面。
寿辰酒俗尤其如此。
在封建社会里,历代都有一些****污吏,骄奢淫逸,为富不仁,聚敛钱财,下择手段。
他们往往借自己或家人过生日之机,广泛散发“寿贴”,向下属和民众索要钱财。
在辛集、晋州、老百性称这种丑恶行为叫“打网”。
意思就是向百姓撒网,大量捞钱。
这种恶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得到歇制,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农村干部中仍然存在,其表现就是奢侈浪费严重,借过生日大摆寿筵,聚敛民财,培植喽罗,甚至****,大量动用公车,摆阔斗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这种恶习是传统酒俗的一种随落,是对传统酒俗的一种庸俗的异化,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
三、建房迁居酒俗
百姓修房盖屋,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
所以全家甚至全村都比较重视。
一般各地盖房子,在上梁之前,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其中放****、置酒,是少不了的项目。
有的要请工匠师傅们喝上喝酒,有的要用酒祭洒新屋地基。
据说此举一是为了驱邪,二是给自家创造一种欣喜气氛,也给工匠师傅一种庆贺。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传酒俗的文化魅力。
新房竣工,要在乔迁之前举行一定仪式。
平原各县的仪式大同小异。
譬如辛集市的民俗,是由长辈先到新房子里用铁勺子炒一个鸡蛋,俗称暖房。
俗称暖房。
乔迁之时,亲朋邻里要前来祝贺。
一
般是送一幅中堂画,天头上写“某某乔迁之喜”,俗称“温居画”。
主人要在当晚备洒设宴招待亲朋邻里,称为“暖房酒”。
四、尊师敬老酒俗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代统治者利用这种传统的民俗心理,强化封建教育,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相关的酒俗。
譬如明清以来,各府州县例行的尊师敬老、严明伦常的礼仪,既是一种传统的礼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敬老习俗。
据《藁城县志》记载:每岁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日,要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儒学的明伦堂前举行尊师敬老行礼仪式。
拜德高望重的长者,宴请德高兴望的师长。
这种传统礼俗,在新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新的涵义。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许多县市每年教师节都要组织慰问教师的活动。
有的学校举行会餐、聚筵活动,庆祝教师自己的节日。
在一些敬老院、干部休养所,每年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般都要举办酒筵、晚会等活动,体现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
这种新的惯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敬老酒俗、一些酿酒企业,根据这些传统民俗,开发生产的一系列“重阳酒”、“祝寿酒”、“敬老酒”、“桃李酒”、“尊师酒”等礼品酒,应该说是对传统酒俗的一种照应,也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弘扬。
五、出行酒俗
外出旅行,要饮“出行酒”,家人为亲人壮行,这其中寄托着家人的美好情感,充满了希冀、祝福、期待、留恋等情感。
正是这种酒俗的内在感召力,所以世代流传,万世不灭。
在古代的茫茫宦海之中,文人读书为的是“学而优则仕”,为的就是跻身官宦之列,或光宗耀祖,或报效国家,或施展抱负,或改变困境。
但事实上,宦海无情,说不清人在何处会翻船。
所以,升官进爵要置酒庆贺,或显示身份地位,或答谢恩师亲友。
****失意,也要置酒消愁。
这酒俗就是具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内在魅力。
六、其他酒俗
酒俗文化,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以前各节反映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传统庆典、居住之俗、仕宦之俗、出师之俗、迎宾之俗、饯行之俗、省亲之俗、拜商之俗、行商之俗、耕织之俗、梨园之俗。
凡此种种,都与酒俗有着某些联系。
总之,无论是从文学的视角,抑或是从人学、心理学,甚至生理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研究酒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说不尽的话题,解不完的奥秘。
酒俗虽然是民俗学或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但它所包容的深刻内涵,远远超出社会科学的范畴。
酒俗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酒俗是一种民众心态的反映;酒俗中有价值观,也有人生观,更有文化观、是非观。
所以,不同的人对酒俗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所有的人尊重民俗文化传统。
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吉祥、平安。
饮茶习俗石家庄这个地方不产茶叶,但喝茶的人很多。
解放前石家庄的茶馆比较多,比起
京城的茶馆毫不逊色。
那里的茶馆遍布城乡,星罗棋布,到处都有,就像遍布的饭馆一样,随处可见。
石家庄的茶馆带有浓厚的乡土味儿,档次高一点的八仙桌、靠背椅;档次低一点的,四方桌、长条登;瓜子一盘,花生米一碟,茶壶一把,茶碗一个,慢饮细品,十分开心。
石家庄的茶馆并不一定都称为茶馆,有的称“茶肆”、“茶坊”,有的称“茶铺”。
那时的茶馆形式多样,按种类来说,有书茶馆、戏茶馆、酒茶馆、清茶馆。
书茶馆是把饮茶与听书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茶馆一般聘请专说评书或会讲故事的艺人,一部接一部,一段接一段地说,说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听了上段还想听下段,以此引来众多茶客,招揽茶馆生意。
戏茶馆是把饮茶与听曲相结合的形式。
茶馆老板招来小型戏班演出传统折子戏,让人边听戏边饮茶;有时也请来变魔术、玩杂耍的,逗人高兴,吸引茶客。
酒茶馆一般是满足朋友相聚或小型请客,要上几碟小菜,斟上一壶烧酒,边饮酒边品茶,既省去了进饭庄的大笔花费,也能满足相聚小饮的兴致。
棋茶馆自不用说,品茶对弈,切磋交流。
既喝茶下棋,又增进了友谊。
清茶馆只是喝茶说话,对面而坐,清茶一壶,或谈生意,讨价还价,或胡侃乱逗,打发时光。
这种茶馆除了瓜子、花生米外,一般还备有点心,边吃边饮,边喝边聊。
在茶馆当伙计的称为“茶房,有的也直呼为“伙计”,也有的称呼“跑堂的”。
做茶房、当伙计是很累的差事,烧水泡菜,托盘拿盏,忙里忙外,迎来送往,整日手脚不闲。
有的伙计不仅手脚勤快,而且还有绝活,比如有的会做各式糕点,样式好看,十分可口;有的冲茶时站在客人圈外,沸水高冲,如蛟龙喷水,滴水不洒,令茶客们拍案叫绝。
据一位解放前曾开过茶馆的老人讲,茶馆的盈利微乎其微,卖茶水只是挣回了煤火钱,茶馆主要是靠听书看戏、租棋、卖点心挣几个活命钱。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石家庄人喝茶的兴趣有增无减,但进茶馆喝茶的还是少数。
所以,经营茶馆如没有特色是难以吸引人的。
实际上,茶馆的经营潜力还是很大的,单就说离退人员全市就有几十万,这些人除人早晚锻炼外,白天喝喝茶,在一块聊一聊,说古论今。
或切磋、或小聚、或对弈,既是休息,又是享受。
愿石家庄的茶馆重新焕发青春。
石家庄几家艺馆现在都已“成型”很有特点:一是都很正规,绝无陪侍等不健康服务;二是各自都已形成特色。
如扶桑茶庭的园林景观以及“人气”之旺;大千茶艺馆的“秀”,及其“功夫在诗外”的经营特色;六合茶艺馆的“文士茶”和“擂茶”在省会茶艺界独树一帜;还有紫艺阁茶庄的小巧玲珑;三义茶宴馆则将商务融于茶艺之中,现已初步成为商界谈生意的场所。
现在茶艺馆已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好去处,比如有人在茶艺馆请老领导喝茶,意旨在于“喝水不忘挖井人”和“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外,茶艺过去只是出现在国宾级的交往中,现在
它已“下放”,“习人寻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