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篇一:《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咸安区马桥镇吕铺小学刘琪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想象群鸟纷飞的美丽壮观景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运用“读——画——说——读”的方法自学,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景。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与寄情于景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所看到的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鸟。
)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引出本课重点内容,以设疑的方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深入体会榕树的大和美。
(二)师生交流感悟。
1.出示写榕树“大”的句子:
(1)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思考:为什么河面变窄了?
(因为大榕树十分茂盛,密密层层的枝叶伸入了河道,所以河面显得窄了。
)
(2)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思考:两个“真”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区别呢?
出示词语卡片:
①本来的,实际的
真:②清楚,明白
③确确实实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字不同意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情感。
】
(3)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思考:“卧”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卧”是躺的意思,作者说“大树卧在水面上”是指树的占地面积很大,写出了大榕树的茂盛。
)
2.出示写榕树“美”的句子: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思考:“堆”字说明了什么?
(“堆”字表达出了树叶多而密的特点。
)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思考:“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重点体会“颤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感受榕树长势旺盛、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美。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朗读、勾画、体会,进一步品词读句,从而体会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
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
(三)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