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期末复习题

居住区规划期末复习题


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 • • •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 片块式布局 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 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 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 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道 路 与 建 、 构 筑 物 的 关 系
道路级别
居住区道路
与建、构筑物的关系 无出 入口 高 层 多 层 5.0 3.0 — 4.0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 小路
2.0 2.0 2.5 1.5
3.0 3.0 5.0 2.0
建筑物面向道 路
有出入口 高 层 多 层 1.5
道 路 等 级 与 人 车 组 织
• 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 • 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 道宽6~6.5m。 • 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两侧或一侧的人 行道最小宽度为1m。
停 车 设 施 与 无 障 碍 设 计
• 停车方式—— 平行式、垂直式、 斜列式。
我 国 居 住 区 规 划 组 织 形 式 的 演 进 历 程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 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 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 构成城市的“细胞”。50年代出引入我国,并 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 50年代末按照苏联的小区理论先后建设了不少 居住小区,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并 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部门的指导 下,我国居住区组织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住• 宅 群 体 空 间 组 织
点群式——
日照和通风条 件较好,对地形 的适应能力强, 可利用边角余地, 缺点是外墙面积 大,太阳辐射较 大,视线干扰较 大,识别性较差。
住 宅 设 计 的 技 术 要 点
• 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 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 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 距离。 •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满窗日 照2小时的标准。 •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 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 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满窗日照1 小时的标准。
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 • • •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2.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3.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 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行列式 ◇周边式 ◇点群式 • 住宅设计的技术要求 • 住宅建筑选型的主要考虑因素
住 宅 群 体 空 间 组 织
居 住 区 规 划 的 相 关 概 念
• 规模:以人口和用地规模来表示, 主要以人口规模为依据进行分级。
居 • ◇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 住 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旁绿地、宅 区 间小路、家务院等)。 用 地 • ◇公建用地——与人口规模向对应的配建公 构 共设施用地,如幼儿园、中小学、百货商店 成 等。
• 行列式—— 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 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单 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
住 宅 群 体 空 间 组 织
• 周边式—— 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 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 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 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 噪音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 应性差等。
尽端式— 尽端式道 路长度不 应大于 120m,并 应设不小 于 12mx12m 的回车场。
道 路 等 级 与 人 车 组 织
• 人车混流(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人车分流和 局部分流(常用的方式:车行道附设人行道) • 居住区一级道路——整个居住区的主干道,是居 住区与城市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 市它可视为城市的支路,在中小城市可作为城市 次干道。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车行道宽度不 应小于9米。 • 居住区二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 小区来说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 路面宽度宜为6~9米。 • 居住区三级道路——是居住小区的支路,对居住 组团来说是主路,用以沟通组团内外关系。路面 宽度按单车道加上行人的正常通道,一般为3~5米。 • 宅间小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 道路。路面宽度为2.5~3米。
2.பைடு நூலகம்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
• • • • 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道路等级与人车组织 停车设施与无障碍设计 关于出入口
路 网 布 置 的 基 本 形 式
• 贯通式— 主要道路 贯穿整个 地段。
路 网 布 置 的 基 本 形 式
• 环通式— 适于较方 正的地块, 道路的可 达性好。
路• 网 布 置 的 基 本 形 式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
住 宅 设 计 的 技 术 要 点 方位 折减 值 0°~15° 15°~30 (含) °(含) 1.00L 0.90L 30°~45 45°~60 > °(含) °(含) 60° 0.80L 0.90L 0.95 L
•正南向为0°,表中方位为正南向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的条式住宅之间。
• 轴线式布局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 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 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空间 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 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 聚集性和导向性。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 素围绕占主导地 位的要素组合排 列,表现出强烈 的向心性,易于 形成中心。这种 布局形式山地用 得较多,顺应自 然地形布置的环 状路网造就了向 心的空间布局。
公 建 布 置 形 式
• 沿街布置——
街道具有购物、交通和人际交往 等多种功能。街道空间的限定元素主 要是各类公共建筑,通过空间的层次 限定,功能组织,景观塑造等创造良 好的街道交往空间。 沿街布置的形式可分为双侧布置、 单侧布置以及步行街等 。
公 建 布 置 形 式
• 成片布置——
我 国 居 住 区 规 划 组 织 形 式 的 演 进 历 程
– 社区——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引入我国的,但社区 真正得到关注和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聚 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 同体”。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社区形成的四个条 件:①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 立;③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 文化、价值认同感。
居 住 区 规 划 相 关 概 念
–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 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 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 居住区——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除小区 级公共中心外,同时还设有更加完善的居 住区级公共中心,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 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决,居住区实际已 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
住 宅 设 计 的 技 术 要 点
建筑气候区划 日照标准日 日照时数(h) 有效日照时间 带(h) 日照时间计算 起点
Ⅰ、Ⅱ、Ⅲ、Ⅶ 气候区
Ⅳ气候区
大城市 小城市 大城市 小城市
Ⅴ、 Ⅵ气 候区
≥2
大寒日 ≥3 8~16 底层窗台面
冬至日 ≥1 9~15
※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住区规划
内容提要


一、居住区规划概述
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
一、居住区规划概述
• 1.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进 历程 • 2.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我 国 居 住 区 规 划 组 织 形 式 的 演 进 历 程
– 我国最早的居住环境组织形式出现在周代,是一 些规模比较小的单一的组织形式,被称为“里”。 – 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 公顷)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 单元称为“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 代的“坊”,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 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 是分不开的。 – 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里坊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 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 ◇道路用地——除宅间小路和公建专用车道 以外的各级车行道、停车场、回车场等。 • ◇公共绿地——安排有一定游憩活动场地的 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 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等。
居住区各类用地控制指标(%)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作用:通过指标平衡和控制居住区用 地,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 居 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 住 为规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 区 用 地 构 成
关 于 出 入 口
• 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 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x4m的消防车通道。 • 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 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 宜小于75°。
居 住 区 规 划 整 体 布 局

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 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 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 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 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 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 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 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 筑层数。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