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比较。
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培养武士2.教育的实施:第一阶段体格检查只有被长老认可的体格合格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育。
第二阶段:家庭教育。
7岁之前的儿童接受家庭教育,主要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道德。
第三阶段:公共教育。
主要接受跑步、跳远、扔铁饼,掷标枪、摔跤等“五项竞技”训练。
3.教育的特点:突出军事体育训练强调道德教育重视女子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没有地位雅典教育1.教育目的:培养公民和商人2.教育的过程:第一阶段:7岁之前家庭教育第二阶段:7岁至13岁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教育第三阶段:13岁左右体操学校教育第四阶段:15岁左右体育馆教育。
主要有“五项竞技”和“三艺”(文法、修辞和逻辑)第五阶段:18岁军事训练团教育。
20岁结束时授予公民称号与斯巴达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化更高一些。
二、“产婆术”:苏格拉底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就是不断地向对方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而无法回答,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就是帮助对方从对话中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五项竞技”: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三艺”:文法、修辞、逻辑三、西欧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体强壮、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
一是从出生到七八岁的家庭教育。
儿童接受宗教教育,并养成健壮的体格。
二是到7、8岁以后的侍童教育。
按照出身等级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城堡中充当领主的家庭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完成各种服役,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待人处世之术。
三是在14-21岁的侍从教育。
主要是侍从领主,平时为他照料战马和武器,陪伴打猎与散步;战时则随从出征,并负担保护之责。
“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特点:落后性、宗教性和等级性。
四、西欧最早大学:意大利萨莱诺大学,以医学著称;由学生主管校务。
教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时数等,均有学生决定。
波隆那大学,以法学著称:波隆那大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巴黎大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
五、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教育著作之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按照新观念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
其中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
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5.论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6.论道德教育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
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7,、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1)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泛智论”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人都应当通过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发展智慧。
为此,他为学校设计了一套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在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期间,儿童的感官应得到训练,心里埋下知识的种子,初步认识社会和自然。
在国语学校里,儿童应学习读、写、算、测量、绘画、天文、地理、历史、技艺等。
国语是国语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拉丁文学校,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以外,还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学习,如物理、人体解剖学、地理等。
此外,还开设有伦理学、神学。
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博,一般分神学、医学和法学三科,开设的科目非常丰富。
(2)论教科书夸美纽斯始终注重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所编写的教科书《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流传广泛,影响极大。
他认为,学校应当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科书的编写要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取材得当,注重实用;要使用国语编写教材,语言要简明扼要;幼儿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
《世界图解》一书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上述思想。
这部书是他用国语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
夸美纽斯亲自为该书绘制了二百多幅插图。
该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8.教育管理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具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和意义;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规定;非常重视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六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核心是“回归自然”。
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
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自由,如果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就违背了儿童的自然天性。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教育的三个来源: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不能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
只有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由我们控制的。
自然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是自由成长、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
卢梭所追求的“自然人”并不是超阶级的,只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要求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七、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要素主义教育。
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基础上。
2.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要素主义教育1.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主张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渐扩大、加深。
3.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
4.人的能力是在这三种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裴斯泰洛齐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
6.儿童的体育训练从基本的动作训练开始。
八、近代英国的导生制。
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
导生制:1798年,由兰开斯特在伦敦创办。
“导生制”的基本方法是由教师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Monitor(导生)施教,然后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
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的数额大大增加,因而一度广受欢迎。
但因其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而终被人们所抛弃。
同时,贝尔在英殖民地印度也以类似办法组织了贫儿学校。
导生制的实施使一个教师能负责上千名儿童的教学,适合当时对贫儿广施初等教育的要求。
教育史上称“导生制”为“兰开斯特一贝尔制”。
初等教育法: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来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
3.各学区有权实施5至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
4.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5.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
至此,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已成为国家的责任,教育国家化的制度终于在英国形成。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的制度正式形成。
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赫尔巴特(1776-1841),主要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 。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主要是指主知主义教育理论。
1、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1)伦理学基础“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公平或补偿”的观念(2)心理学基础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统觉论”,即观念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