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与其进步意义
10120110120 杨雨晴
【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上世纪初诞生于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言情小说为主要题材,热衷于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鸳鸯蝴蝶派在上世纪上半叶曾经十分的活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通俗文学流派逐渐走向没落。
这是时代决定的,也是它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大多数论及鸳蝴派的文章多注重了它的局限性,然而,在其局限性的反面,也有其进步性。
鸳蝴派曾经的辉煌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本文就鸳蝴派以及鸳蝴派的发展演变和其进步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进步意义
一、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的常用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礼拜六》是1914年开始办的一种娱乐小仙周刊,前后出满二百期。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
故称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
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鸥、冯玉奇、周瘦鹃等。
不过一些作家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而不承认自己是鸳蝴派。
例如周瘦鹃就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他在《闲话(礼拜六)》里说:“我是编辑过《礼拜六》的,并经常创作小说和散文,也经常翻译西方名家的短篇小说,在《礼拜六》上发表的。
所以我年轻时和《礼拜六》有血肉不可分开的关系,是个十十足足、不折不扣的礼拜六派。
”并说,“至于鸳鸯蝴蝶派和写作四六句的骈俪文章的,那是以《玉梨魂》出名的徐枕亚一派,礼拜六派倒是写不出来的。
当然,在二百期的《礼拜六》中,未始捉不出几对鸳鸯几只蝴蝶来,但还不至于满天乱飞遍地皆是吧!”包天笑则在《壬寅杂诗》的《鸳鸯蝴蝶派》一首下注道:“1959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谈其鸳鸯蝴蝶派,说我是这个派的主流。
又说我‘作品体裁多样,长篇、短篇、话剧、诗歌,无不染指’。
读之不胜愧悚。
最近上海友人又赠我以魏绍昌所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一书,厚厚一巨册,当然对我亦无恕词。
我虽不愿戴鸳鸯蝴蝶的帽子,然亦无申诉之余地,有许多同文说是‘乱点鸳鸯谱’,我也未免语涉不庄。
试想我当时亲老家贫,卖文为活,不免东涂西抹,安足供文学史的资料呢?”
二、鸳蝴派的兴起、发展和结局
二十世纪初,由于上海的通商口岸地位,出版印刷业也逐渐开始兴起,当时沪上的报刊多达数十种。
鸳蝴派的作家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批作家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文人的出路由“学而优则仕”转向多样化选择。
于是大量的清末文人转向新闻、小说等领域。
另外,由于上海特殊的地位,沪上文学受到很多外来西方文学的影响。
例如徐枕亚的《玉梨魂》就是明显模仿了西方的《茶花女》。
同时,大量的鸳蝴派作家也身兼翻译之职近代学者王无为在为张静庐著《中国小说史大纲》所作之序言中指出: “逊清末叶,林纤以瑰琅之姿,用文言译《茶花女遗事》一书,是为西方小说输入吾国之始,亦启长篇小说用文言之端 ,于是小说界之趋势 ,为之一变。
”
清末西方小说的输入 ,确实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创作。
当时文坛上如政治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社会小说等等的兴起 ,无一不跟外国文学的输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多少具有一些欧洲资产阶级恋爱自由的思想。
如《玉梨魂》中的女主人公梨娘 ,本是一位旧式女子 ,可是她在送别情人时,竟然唱起了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诗句。
又如苏曼殊,“寄其灵感于小说之中,所为《碎替记》、《焚剑记》诸篇,皆与《茶花女遗事》相仿佛。
除去出版业的兴盛、文人出路的多样化和西方译作的影响,当时市民阶级的娱乐要求也是鸳蝴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洋场的繁盛,滋生了众多的商机, 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谋生机会,因此吸引着四面八方各色人等群趋而来。
市民阶层的发达,相应的娱乐要求就产生了。
鸳蝴派的作品很好的迎合了市民阶级的口味与兴趣,故而兴盛发达。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文学阵营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而鸳蝴派“安闲游戏”的为文观显然与之对立,鸳蝴派被迫同新文学相区分,发挥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
但也终究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下阵来。
解放后,鸳鸯蝴蝶派最终销声匿迹,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三、鸳鸯蝴蝶派的进步意义
鸳蝴派曾经的辉煌能肯定地说明它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正所谓“存在即合理”。
许多论及鸳蝴派的论文大都重点讨论其局限性,在这里,我想主要讨论一下它的进步意义。
(一)宣扬真善美的积极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针砭时弊,紧贴社会现实。
例如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
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
《八十一梦》则是张恨水先生抗战胜利后“痛定思痛”之作,享誉海内外。
(二)反映社会百态。
鸳蝴派小说多以十里洋场为背景,运用大量的描写手法展现社会的各个阶级,不仅令当时的读者感觉贴近生活,而且是后人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
中国现代小说在20世纪初的起步就是"都市文学",表现了新市民进步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他们的那些短篇长篇社会言情小说,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表现上海地区的风土民情、"十里洋场"的世态人情,其深度广度,实际上超出了主要反映知识分子情绪的"新文学"作品。
比如在1922年《红杂志》第3期上饭牛写的《海上打油诗》中记下当时的时尚:"海上少年盛行目上戴托力克镜,手中携司的克棒,嘴里衔茄立克香烟,谓为三克党。
"这里记下了当时流行的三个外来词,其中"司的克"一词一直用至今,"托力克"一词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8期梦鸥的《滑稽问答》中有"问:何以剧院理事,为天文学家?答:以其常发现明星。
问:何种树林,为世间所无者?答:阿木林。
问;何种账目,为算不清者?答:混账。
"从此可见"明星"、"阿木林"的用法在当时已见。
像"阿木林"这样一批词语的具体用字也在他们的文章里先形成。
鸳鸯蝴蝶派杂著中的语言扎根在新市民中间,在传统和新潮中游弋,接陈启新。
(三)一定的艺术成就。
多数鸳蝴派小说都一改旧式小说的大团圆结尾,以悲剧结尾。
这是当时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艺术成就,悲剧性的结尾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性,
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更高的艺术追求。
另外,鸳蝴派小说语言多为华丽香艳的骈文或白话文。
其语言虽然华美,但顾虑到读者阶层,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不能不说是一项高超的艺术成就。
拿张恨水的作品来说,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秦淮世家》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其作品采取章回形式,用白描手法,准确入微地刻画社会生活,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高墙大宅之中的生活图景和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图像,揭示出旧中国的社会矛盾。
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极富个人特色,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开现代白话小说先河。
前面提到,许多鸳蝴派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所以鸳蝴派作品多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多采用白话文或者文白结合的方式写就。
无论从情节、语言、人物各个方面都与近代西方文学十分相似,而且受众广泛,可以说是开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将现代文学最早介绍到大众中间。
【参考文献】
《关于鸳鸯蝴蝶派》王稼旬——《十月》
《鸳蝴派小说与西方文学》袁荻涌——
《百度百科》——张恨水
《"鸳鸯蝴蝶派"杂著中的上海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