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1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看,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区沼泽、森林相间,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
2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十分广阔
3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有松柏等,但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六盘山仍林木深茂,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
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森林、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表土,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3、历史时期沙漠化对地区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北方丝绸之路的衰退、城市的废弃、政权的兴衰、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影响。
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普通州。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附,我国沙漠演变的特点:
大致上可分为两类情况:
1.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减少、过度开垦、气候等原因而逐渐沙漠化。如:毛乌素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
2.原来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
1、沙漠扩展方向大致是向南、向东推移,沙漠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特征:1政治性,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额管理手段,关系到中央政权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2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手段;3地域性,行政区划体现了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同的行政区划反映不同的空间地理景观和历史发展过程,;4综合性,行政区划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的部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5继承性,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形成和简历起来的;6相对稳定性,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地理因素,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7动态性最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体系中,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的。
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原因:
1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
2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
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河流径流量减少,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附近,唐代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河流干涸。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减少的趋势。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古湖泊大量消亡,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二、西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温暖期。
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寒冷期。
五、唐北宋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温暖期。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演变规律:1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2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趋势;3历史同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和朝代之间也发生在朝代之内;4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级最频繁,最低级最稳定;5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中往往处于最低一级;6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从秦朝到清朝约可分为三个时区: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7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变化的结果。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 分为可逆性沙漠和不可逆性沙漠。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出现的题目
【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明Hale Waihona Puke 宇宙期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3、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些研究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但大致是温暖期变短寒冷期变长,湿润期变短干旱期变长,寒温交替变化:
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对峙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设立侨置州郡县的原因主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4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垦区变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
5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
6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南方森林破坏严重。
4000多年中,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六、南宋时期(1000-1200年)寒冷期。
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1200-1300年)温暖期。
八、 明清时期(1400-1900年)寒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
研究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和地震群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
【简答】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