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比较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

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

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

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

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

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

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

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

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

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

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三、中国旧经济模式的缺陷和向新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始于鸦片战争,西方殖民工业在东南沿海登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近代工业的发生范围,同时也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殖民工业的市场。

这一时期的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也相继产生了经营农产品加工的官办工业和“外资”企业,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4%,开始形成了全国第一批较大的工业点。

但甲午海战的失败,意味着中国自然经济的北方防线崩溃,促进了中国工业经济以日本帝国主义利益为中心的重心北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法德俄等国无暇顾及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日本资本开始在中国增强。

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侵略中国的计划,开始推行全面占领中国工业市场的战略。

首先,日本在东北大力投资扶持重工业,建立了煤铁中心和钢铁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化学、机械等直接服务于军事的工业;开发了东北的水力资源,以水电为主,建设了电网,为进一步推行侵略中国的战略提供了廉价动力。

这样,东北的重工业围绕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目标很快就在全国上升到十分突出的地位。

其次,日本在华北的重点是击垮中国的民族资本,掠夺华北资源,发展轻工业。

抗战前夕,青岛已有50万纺绽,天津已有33万纺绽,与上海并列。

这样,青岛、天津、上海成为全国三大殖民工业中心。

最后,日本力图摧毁中国南方工业。

上述事实表明,由鸦片战争至抗战结束期间的殖民侵略及其相应的资本输入,确实把中国带入了近代工业,但这种工业从来就不是为中华民族利益服务的生产力。

这种殖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发生于东南沿海的殖民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殖民工业破坏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民族性和自然性,继而导致至今尚未消除的中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现实。

其具体表现为:工业生产力与其所需的自然资源在空间上严重脱离。

拥有工业资源的内地和西部地区都不占有与其资源相吻合的工业生产力;而工业产值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却不具有像内地和西部所具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不仅如此,中国发展农业自然条件最好的东南、华北沿海地区又是中国工业产值最高,而工业动力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

工业与农业在同一自然空间发展导致在一个自然空间内的竞争:少量的可耕地被大量工业用地挤占,工业污染又导致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破坏。

从长远看,这都将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基础性的破坏。

一个大国经济的形成大致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这种生产力应尽可能地与本国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二是这种生产力应与本国的市场相结合,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向型市场需求上。

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即中国工业经济向西部内陆腹地的开发始于1949年。

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政府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改变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留下的畸型的生产力布局。

从“一五”到“六五”期间,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对中国内地和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和开发。

40年来,内地工业产值增加40多倍,相当于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倍多。

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0.6%上升到1983年的40.5%。

在西南、西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工业基地或工业中心。

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生产力与其相应的自然资源严重脱离的经济格局,并减轻了工业对农业所产生的空间压力。

但没有摆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束缚,这次西部开发,尽管作了大量投资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

对于刚刚走上市场经济轨道的中国来说,在大规模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形成国内市场机制,国家的最终实力只能根植于国内市场,而中国最有深厚潜力和资源却有待于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并不在沿海地区而在广大的西部内陆。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就是东接(东部沿海、财门)西引(西部内陆、发展空间)的大循环发展格局。

中国西部正是中国生产力的走向所在,它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加入WTO将会加快两大变化趋势:一是,中国经济将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诸如上海、香港、深圳以及北京这些金融中心从国外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对西部内陆产业进行结构改造和重构,这种颠倒的经济模式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很可能会加速发展。

二是,亚洲许多国家的出口暴跌,日本经济再次陷于低迷,亚洲的整体经济结构正处于重组之中。

亚洲所有国家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都需要重新配置,以尽可能充分利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潜力。

简言之,亚洲必须围绕来自中国的新生产能力和资本积累对自身进行重构。

此外,中国入世的意义还在于国内市场国际化,由于中国在实物经济产业制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人工成本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市场将是国际市场中最具有竞争性的组成部分。

从产业制造的规模和能力看,有的经济学家甚至预测: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制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制造”之后,新世纪有可能出现一个“中国制造”的时代。

中国经济新发展模式的关键和难题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发展趋势与美日经验的比较,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未来走势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中国在整体上必须保持贸易赤字,对此无需担心,正如无需担心美国凭借贸易赤字建设铁路一样。

然而,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发展模式的关键。

“中国必须使外国投资者确信,投资中国将有利可图。

换言之,中国必须说服发达工业国、尤其是日本向中国输出资本品和先进技术,而中国则只需报之以写有所有权的承诺,即股权凭证。

”事实上,这种变化正在开始。

还在去年夏天,《日本经济新闻》对日本大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50%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计划扩大海外生产。

随着中国产品同日本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日本公司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日本厂商相信,中国是最重要的成长市场,发展潜力无法估量。

今年,东芝已关闭了日本国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接着,美能达也宣布,公司正逐步停止国内的相机生产,转而从上海进口。

同其它日本公司一样,松下电器的生产重心也正向中国转移。

11月,索尼宣布,将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最新型的Vaio系列电脑,目前这种电脑只有日本和美国的厂家才生产得出来。

另外,富士通和日立公司也有类似的投资计划出台。

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10月份开始,数家日本制造商纷纷公布了从其在中国设立的工厂进口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移动电话的计划。

日本经济学家相信,成长中的中国经济也将对21世纪的亚洲经济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的结论,如果高工资水平国家同低工资水平国家发生贸易关系,高工资一方不可能占到便宜。

数据显示,中国从日本吸引走的投资导致日本国内制造业就业率下降了20%,日本开始出现了“制造业空洞”。

另外,在中国广大的内陆西部地区,外国投资者难以判断投资的价值。

这意味着中国的不同地区将专门从事投资生产流程的不同阶段。

沿海地区将专门生产其它国家需要但自身无法供应的产品和服务,向中国内陆投资就是这样的服务;内陆地区则专门为沿海地区生产产品。

中、美、日三国贸易模式的演进中也存在着这种地区分工的复杂情况。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高于对日本的赤字。

目前,日中贸易第一次出现了赤字。

从贸易关系上看,现在的中国之于日本正如40年前日本之于美国,中国正在成为日本关键的供应者,日本则正在成为中国关键的市场。

另外,亚洲其它位于中国周边的国家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原材料,而这些资本品最终将用于中国内陆。

这些周边国家将依赖“中国发动机”带动经济增长。

这些国家不仅包括东南亚,还将包括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亚地区。

对于外国向中国提供的资本、高技术和产品,中国将以实物产品和股权进行支付。

但这一新发展模式在操作中的困难在于,国际投资者将如何决定二者的构成比例,因而在这一模式中决定最优汇率成了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贬值的人民币将会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但却会减少流入的外国资本。

尽管中国控制国内投资的自主权将因此加大,但外国投资的附加利益将减少。

而且,贬值的人民币未必会带来就业上的净收益,因为资本流入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出口行业,从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相反,人民币坚挺会降低中国的出口额,从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将为外国投资的部门释放出劳动力,外国投资带来的附加性利益将不断增长。

相关主题